繁体版 简体版
卡卡小说网 > 军事 > 枫叶飘红 > 第20章 背荫河监狱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日本占领了东北大部分地区,总面积超过日本本土3倍以上。广袤的土地,为日军提供了大量的煤炭、金属、矿产、粮食等资源。也让石井四郎等细菌战狂热分子找到了实验的理想地点。石井四郎认为,细菌战针对的是人,与用动物做实验相比用活人做实验更能提高研究的精度。鼠疫、霍乱、伤寒、炭疽等传染病菌研究需用活人活体做实验,于是石井四郎等人向日本参谋本部提出把细菌研究中心转移到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地区。

据说,日本人选址在东北搞细菌微生物研究,就是为了扩大占领地规模,弥补军士数量不足,同时威慑苏联等强大国家与日本争夺既得利益。在本土受到局限,缺乏场地和活体实验材料,而且还有细菌泄露扩散的风险。于是,中国东北的占领地就成了细菌研究的试验场。放在哈尔滨附近,就是因为周围环境适宜,宪兵队、陆军驻扎附近,既保持安全距离,危急时救援及时。

汪枫以及宋立、孙晓、潘巧倩组织人手,分组到五常背荫河刺探,详细了解该基地的防守力量布局,车辆出入时间规律,周边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等等。据侦查,石井部队前一年开始在五常周边强征华人劳工,强迫他们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就在背荫河建成占地600平方米的“兵营”,因有叫中马的大尉管理这个“兵营”,人们称它为“中马城”。在背荫河镇的北面有个拉林镇,镇上建有一座监狱,管理者小岛中尉,被称为“小岛监狱”。“中马城”建成后,将小岛监狱连同600余名犯人迁徙至此,总共关押超过1000人。

汪枫综合了国共双方地下组织反馈的信息,得出一个结论,背荫河监狱就是日军秘密的“细菌实验基地”!原因有二:一是这座监狱防守严密,且由日军石井四郎等细菌战狂热份子选址并监督建成,从建成起,监狱关押人员只进不出,而且源源不断从周边抓壮丁、百姓等补充。二是据抗联队伍反馈,背荫河监狱关押着普通百姓、抗联战士、中共地下党同志,计划派人前往侦察营救,均未成功。其中一名叫王子扬的抗联战士,抵近侦查时被日本人圈街抓到背荫河监狱,亲眼目睹了日军在里面进行人体实验,后成功越狱才揭开了高墙围筑的“中马城”隐藏的惊天秘密。从“中马城”建成起,石井部队便开始进行大规模人体实验,监狱关押着1000多人,每天都有数十人被拉走用于做各种细菌实验,凡是被拖走的,没有一个回来的,人数不够了就一边实验一边补充。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和沟通,从葛站长处传来的消息是:军统站抽调精干力量十人左右,于翌日凌晨2点到达背荫河监狱北侧,捣毁日军发电机房。另有其他队伍配合。

接到命令后,汪枫、宋立、孙晓等集结后,携带武器、炸药连夜抵达背荫河监狱附近,潜伏待命。背荫河监狱坐北朝南,北面靠着一片土山,山上林木不算茂盛,幸亏是夜晚,灭掉光源藏身勉强可以。只见监狱的高墙上探照灯来回扫视,每一次扫过来,汪枫他们连忙伏下身子隐蔽,待灯光过后再抬头观察。根据手绘地图,日军的发电机房在监狱北面西侧,如果用炸药必须翻墙过去,找到合适的放置点,点燃炸药才行。这里有两个困难:一是如何在探照灯下翻墙而过。二是放置炸药引爆后,人员如何安全撤离。上峰的命令是凌晨2点开始行动,现在是凌晨1点,一个小时的时间如何能够办到呢?

大伙低声商量过后,研究了一个突破方案:由宋立带领孙晓、及其他两位同志带着炸药包匍匐到达发电机房墙下,做好翻墙准备,如果翻墙失败,就直接将炸药包点燃扔到发电机房上面。汪枫在山坡上焦急的等待,看着手表的指针一点点划过,心里想着:其他队伍会是谁呢?他们如何行动?我们这边应该如何配合?这一切,目前还都未知。

眼看着时针刚指到2点整,汪枫正要下达行动的命令。突然,监狱西南方向一声巨响,火光冲天,紧接着又是接二连三的爆炸,应该是背荫河监狱的武器弹药库爆炸了。瞬间,城墙上的探照灯、鬼子全部朝着西南方向增援。真是兄弟部队创造的天赐良机!汪枫一挥手,宋立他们利用提前挂好的绳梯,快速携带炸药翻墙而过,动若狡兔、落如鸿鹄,一连串动作干净利落。过了十分钟左右,里面传来了几声枪响,不过在西南方向火光冲天的影响下,没有引起更多的注意。汪枫他们在山坡上持枪策应,压制并击毙了城墙岗楼上的两名卫兵,掩护宋立、孙晓安全撤出。接着,发电机房传来一声巨响,轰的一下倒塌了,冒起了滚滚浓烟,与西南方向弹药库的火光遥相呼应。不过,还是有一名同志在里面中弹牺牲了。

完成任务以后,他们按照计划赶紧回撤。后来,听组织里的人传来消息说,是抗联部队炸毁了日军的武器弹药库,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不久之后,背荫河监狱关闭,日军的细菌实验被迫停滞。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