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卡卡小说网 > 都市 > 瞿昙仙姑:缘起1976 > 第52章 礼拜天

礼拜天上午,"地道小队"在13栋楼前聚齐了人马。

除了上次探路的三人,还来了刘广昌、钱卫东、王飞、黄菱玲、孙梅五人,这也是奇遇仙姑那次的原班人马。

林学军以外,刘广昌和王飞也带了手电筒,毛小伟还是挎了书包,装了好多零碎还有盒子,孙梅带来一个清凉油盒子,黄峥嵘兜里随时都装一盒火柴,毛小伟则特意带了一盒。

检点了物资,黄峥嵘带队走了下去,他和林学军走在前面,在三岔路口处转向左边,这一次他不打算直走到头,前面有几个路口,选一个转弯。

走过第一个三岔口,有向左的地道,黄峥嵘没有停,第二个路口是一个十字路口,黄峥嵘决定在这里左转。

像上次一样,黄峥嵘在转弯处墙壁做了记号,为了和前次的记号区别,他用小刀划了两道,接着让点一个硫磺放在这里。黄菱玲笑嘻嘻地从兜里掏出一个汽水瓶盖:“用这个吧。”

毛小伟拿出一块硫磺点着,放到瓶盖里,又小心翼翼地放到地上:“这次可别不见了,要是被咱看见谁偷拿,逮着了好好打一顿!”

钱卫东不知道丢硫磺的事,但是他大概猜得到:“谁这么手贱,咱当路标的东西,拿走了不是坑咱吗,锤他!”

黄峥嵘挥了下手朝前走去,不远处一个通风口投下光亮。

“这个通风口在哪儿呢?”黄峥嵘问道。

“我们上课的地方就有个通风口。”黄菱玲急忙说道。

“感觉差不多是。”刘广昌向上看着说道:“明天从上课的那个通风口扔个东西,回头再进来看是不是这里就知道了。”

“扔个啥?”王飞问。

“扔个三角呗,你记下是啥牌子,或者拿铅笔画个记号。”刘广昌说。

三角是香烟纸壳叠成的三角状游戏玩具。

继续前行了一段,来到一个三岔口,前面是横向的地道,黄峥嵘毫不犹豫地在砖壁上划了两道,转向右边。

毛小伟忙不迭地又点了一块硫磺装在盒子里放在地上。

“从这儿直走应该往厂区的。”黄峥嵘肯定地说道。

经过几个路口,他们短暂停留观望一下,几个人议论这里大概是什么位置,上面是什么,刘广昌和王飞打着电筒向转弯方向走一段,没有发现什么新奇的东西又跑回来。

接着是一段漫长漆黑的路,前后看不到一点点光亮,也没有一个岔路,除了上次的三个人,其他人都有些紧张。

“到工农路了。”林学军在沉寂中说道。

“再往前就是厂区了吧?”王飞问道。

“对,上次我们走到厂区,往南走了好远,一直走到一个有栅栏的地方,过不去了才回来的。”

“咱们这次还走到那个栅栏吗?”

“咱们这次往另一个方向走。”黄峥嵘回答了提问。

一队人继续前行,直到一条横向地道挡在面前。朝右边看去,远远有光亮,左边则是漆黑一片。

“右边是我们上次去的地方,这次咱走左边,给这儿再放个硫磺。”黄峥嵘说道。

毛小伟又点着一块硫磺放下。

向左边走了不远,地道转折向右。

“我们现在向东深入。”黄峥嵘说着,然而不过一百多米就出现一条向左的岔路,走到路口可以看见岔路不长,尽头似乎是出入口。

黄峥嵘向大家招了招手向出入口走去。上到地面,看到左边是他曾经来过的厂行政楼,大楼朝南;右边是基建科和工程队的办公楼,楼是朝向工农路方向的,他们看到的楼的后面,地上还放着一台搅拌机,以及木杆、脚手板等。出入口的后向有一条水泥路,路那边靠围墙是动力车间的办公楼兼库房,行政楼后斜向厂间深处方向还有一栋楼,那是试验楼,两楼相距约有二三百米。试验楼的西边和北边有上窄下宽的土堆,长着杂草和灌木,这是防爆堤,旌旗厂的高危车间周围都设有防爆堤,东边和南边也有土堆,比防爆堤更宽更高更圆润,也长满了草。试验楼大门前方土堆开了一个大缺口,有水泥路通过。

钱卫东兴奋地向大家介绍这几栋楼,他爸爸曾带他来过这里,行政楼和基建楼他都去过,另外的楼和更远的车间不许小孩接近,但他是知道试验楼和动力车间的。

礼拜天的缘故,厂区里空荡荡地看不到人。黄峥嵘担心有大人出来看见他们,万一是爱管闲事的,恐怕要把他们揪出去。

“大家看明白上面是哪儿了,现在下去吧,别让人看见。”

他们回到刚才的路口,继续向前走。

前行五十米有一个通风口,再向前约百米,左侧突然出现一个宽敞的大厅,大家都很惊讶,停下来仔细观看。

这个大厅长有近三十米,宽有十来米,上方顶棚是人字形的两面坡,人字中间一根完整的圆木大梁,下方有几根木柱,木柱下是四方的石头柱基,一圈似乎还雕着花纹。顶棚坡面铺着方木和木板,方木横搭在大梁上,木板则顺着大梁方向搭在方木上。大概是喷涂了沥青,木板显得黑黢黢的。

地道左边原本是墙壁的地方,立着几根水泥柱子,同大厅中的木柱等齐,水泥柱上架着方木梁,方木梁要比顶棚的方木檩条大很多。方木梁并非整根,在柱顶接头处钉着铁耙锔,深褐的锈色很是显眼。顶棚里坡的方木下端搭在地道砖墙上;外坡的方木下端就搭在这几根支撑在水泥柱的方木梁上,方木檩条和方木梁间也斜钉着铁耙锔。

顶棚上吊下来几盏灯,带着灯罩,林学军的电筒反复搜寻,在里面墙壁上看到了胶木开关。

“真气派!能开大会了。”王飞感叹地说。

刘广昌用手电仔细照射大厅四周,“这儿的砖墙砌的都不一样,真整齐。”

不同于地道的黄土地面,大厅是水泥地面,很硬实,大概是气温降低的缘故,有些地方有露水似的水珠。

黄菱玲看着大厅的木柱和石头柱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柱基四周的云纹花饰飞逸文雅,很有古典韵味;石头表面稍有风化,透出岁月沧桑。她想起莲池庐的那些建筑就有这样的柱子和石基,屋顶也是整根的圆木大梁架着方檩和板条,只是没有这么黑。

她摸了摸圆木柱子,很光滑,显出木质本色和细腻的纹理,好像没有刷漆。印象中莲池庐的柱子是红色的,石基倒像是一样。

她有些疑惑地问道:“哥,你看这柱子刷漆了吗?”

“刷了桐油没有刷面漆。桐油是底漆,防木材开裂的,没有颜色透明的,看着好像没刷漆似的。你摸摸就知道了,木头没毛刺,滑滑的,就是刷了桐油。刷过桐油,外面的湿气进不到木头里,木头里的水分也跑不出来,这样木材就不裂口子了。”

“上面的方木也刷了吗?”

“肯定也刷了,地下这么潮,不刷咋行,咋上次看见发霉长毛的木头就是没刷油。”

“那上面的木板为啥那么黑,桐油不是透明的吗?”

“那可能刷沥青了,跟电线杆子一样。你看电线杆子都是黑的。”

黄菱玲想了想,似乎是这样。

“日晒雨淋的木头要刷沥青,不然会被水泡烂。上面木板挨着土,潮得很,不刷沥青不行。”黄峥嵘补充道。

“这边还有一个地道!”传来王飞兴奋的叫喊。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