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卡卡小说网 > 历史 > 勇动风云 > 第44章 不靠谱的穿越者

听到胡承望这么说,常遇春心中窃喜,不过都没表现出来。

“不知郑国公是听说那有什么宝物吗?早年草民为了躲避倭寇和海盗,便在福州府也置办了些产业,船队也有一些,若是郑国公有需要,待解除禁海之后,草民替郑国公取回来。从福州府出发去一趟吕宋国大概得要个七日左右。这段航程,草民手底下这些个船头还是非常熟悉的”

“宝物倒是有一件。不知胡大掌柜可在吕宋国听闻一种名为‘番薯’之物?”

常遇春怀着激动的心情问道。

“这个草民倒是没听说过。”

常遇春听了胡承望的回答有些失望。但并不死心。

“那‘马铃薯’你听说过吗?”

“草民也从未听说过。不知郑国公所说的这两件是个什么样的宝物?”

听了胡承望的回答,常遇春有些懵了。

“两种能吃的东西,产量极高,胡大掌柜都没听说过?”

“郑国公稍等,草民这就去把现在还在我府上的那几个船头叫来。”

不一会几个船头聚集在了正堂里。

“郑国公有话要问,你们几个如实交待。”

“你们几个去吕宋国的时候,有没有听说过马铃薯和番薯这两样东西?”

常遇春再一次满怀期待。

几个船头摇了摇头,又互相看了看。

“草民等在吕宋国从未听闻郑国公口中所说的什么土豆和番薯。也不知道是何物?”

常遇春懵了。

咋都没听说过。

“两种地里的作物,一亩的产量比稻米高出数倍都不止,可以食用,番薯味甜。这两种也极易种植。”

“郑国公先前问到这马铃薯和番薯,草民当是什么稀世之宝,或许是草民等孤陋寡闻未曾听闻。但倘若这马铃薯和番薯都是产量极高的吃食,那绝对不会是在吕宋国。此事草民可以性命担保,若有虚言,任凭郑国公处置。”

“此话何意?”

常遇春这个时候感觉脑瓜子嗡嗡的。

“回郑国公。去往吕宋国的商船,多以粮食去购买当地特产,而不是使用银钱,当地百姓也非常愿意。起初之时草民也非常诧异,便四处打听,这才知晓,这吕宋国缺粮。试问如此缺粮的吕宋国,又怎么会有产量如此之高的粮食。”

常遇春听到吕宋缺粮的时候,心里哇凉哇凉的。他也搞不懂,吕宋这种缺粮的国家,怎么可能会有马铃薯和番薯,这两种高产的农作物。

胡承望见常遇春有些发呆,挥挥手示意船头门下去。

几个船头退下后,胡承望问道:“不知郑国公从何处听闻这两件宝物的?”

听到胡承望说话,常遇春才反应过来,缓缓说道说道:“攻克开平时,听说的。”

开平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别的不说,你们能有机会去验证真伪吗?

“或许传言有误,亦或许传来传去传出偏差了。”

“或许是把名字弄错了,不是吕宋国,而是别的什么国。”

“过几日便要离开杭州府了,胡大掌柜若是有事可修书一封,交由薛大人转送于我,亦或者可以交与苏州府沈万三沈大掌柜转送于我。”

一旁的薛永新有些懵了,搞不懂常遇春要干嘛,一个堂堂的国公,犯得着对胡承望这样吗?

“草民谨记。”

胡承望心里是乐开了花。

“薛大人,你在府外稍等片刻,我还有几句话要对胡大掌柜说。”常遇春扭脸对薛永新说道。

“下官遵命。”

“胡大掌柜,你也是个聪明人。这薛大人是个清官,虽说让他帮你转交信,但你最好别生出什么不该有的心思。”

胡承望突然感觉到阵阵寒意。

胡承望被常遇春突然的转变吓得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说道:“草民知道!草民知道!”

“胡大掌柜,你这是做什么,你又没做错什么?还不赶快起来。”

胡承望被常遇春这突如其来的转变彻底搞懵了,硬生生愣在那,保持着跪着,磕头磕一半的姿势。

常遇春也没等胡承望有什么反应,径直离开了胡承望的府上。

过了好一会,胡承望才从地上站起来。当即做了个决定,前往苏州府找沈万三。

“不知郑国公为何对那胡承望如此?”

薛永新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

“薛大人,终究还是没忍住啊。”

“那胡承望不过只是一介低贱的商贾。郑国公何必屈尊呢?”

“薛大人,为何这商贾就要低人一等?”

“自古便有士农工商的排序啊。”

“《管子》中有云,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你说的可是出自这句?”常遇春又问道。

“正是!”薛永新自信满满答道。

“只是排了个顺序,怎么个就牵扯到谁高人一等了呢?若是当时记录的是商工农士,那岂不是说士大夫低人一等?”

“再说了,你是不是忘了后面的那句国之石民。”

薛永新被这么一问,给问懵了。

“薛大人可知晓陶朱公?”

“下官并未听说此人。”

“范蠡听说过吗?”

“郑国公说的可是那辅助越王勾践一雪前耻,覆灭吴国的范蠡?”

“正是此人。既然薛大人知晓范蠡。想必对其生平也有所了解吧。”

“郑国公谬赞,下官也只是略知一二。”

“范蠡就是陶朱公。辅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便选择了急流勇退。而在这之后,范蠡做起了薛大人看不起的商贾。”

薛永新觉得非常惊讶。

“于已有利而于人无利者,小商也;于已有利而于人亦有利者,大商也;于人有利,于已无利者,非商也;损人之利以利已之利者,奸商也。这便是陶朱公所说。”

“薛大人,你怎么看?”

“恐怕平日所见之商贾多为奸商。”

“还有一个人,想必薛大人必然知晓。孔夫子得意门生——端木赐。”

“这个自然知晓。不知郑国公为何提到子贡?”

“端木赐除了是孔夫子得意门生外还有一个身份,便是商贾。”

“这怎么可能?郑国公这是在何处道听途说?”

“薛大人没有读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吗?”

“下官并未读过。”

常遇春叹了一口气。在心里嘀咕道:“这科举好也不好。确实能选出一些人,但更多的就是这样只读科举考试内容的书籍,这不就是妥妥的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吗。”

“薛大人,若是有空闲,不妨也读读《史记》,或许也能给治理杭州府提供一些思路。”

“再说说这端木赐吧,堪称一代儒商。你们这些自称孔门弟子的人,是谁让你们觉得自己能比端木赐高人一等的?”

“真要觉得自己比端木赐厉害,为何不去开宗立派,名垂青史呢。”

“孔夫子也没觉得端木赐行商有辱师门,你们这些后生反倒是觉得商贾低人一等?”

“薛大人,你倒是说说这是个什么理?难道孔门后生个个都远超孔夫子?”

常遇春这一连串的问题,直击薛永新灵魂。

“下官……下官……下官回去就好好读读《史记》。”薛永新支支吾吾说道。

薛永新心里更惭愧了,一个文官,居然还没武将读的书多,关键是这些书还不是兵书。

常遇春也只是摇了摇头,并未说话。

一旁的常森倒是想说些什么,犹豫了一会,也还是没说出口。

回到府衙后。

常森趁着四下无人,便对常遇春说道:“爹,《论语》中有一段写着,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应该说了子贡经商的事。薛大人可能时间久了忘记了。”

“这些都是宋濂教的?”常遇春问道。

“就是孩儿在大本堂的时候,跟宋大学士学的。”常森说道。

常遇春想扯开话题,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突然灵机一动。

“今天那张海图你也看了吧。”常遇春说道。

“孩儿看了,原来大明之外还有这么大啊。”常森惊叹道。

“你去取些笔墨纸砚,再命人守在外面,不允许任何人靠近。纸要大张的那种,要比今天那海图还大的。”常遇春说道。

常森也不明白常遇春要干什么,也没多问,就照着常遇春所说做了。

不一会取了笔墨纸砚回来。

“你且在一旁看着,爹给你画一张爹见过的地图,超出你想象的那种。”常遇春说道。

常遇春画了好一会,才画完。

“这只是我记忆中的样子,而且还是一份草图。你先看看。”常遇春说道。

常森拿过图纸看了一会,惊讶的望着常遇春。

“怎么样?”常遇春问道。

“这……这……爹你,你是在哪看到的啊!”常森惊讶的有些语无伦次。

“攻破开平的时候,我在元朝的宫殿里发现的,后来被一场大火烧没了。爹也不敢保证画的一点错都没有,但基本不会有太大偏差。”常遇春随便编了个理由说道。

“真的有这么大吗?”常森问道。

“也许吧,爹也没去过。我倒是觉得可能有人去过,不然怎么会有这么详细的图纸呢。亦或者是有人机缘巧合之下,分别得到了各个地方的地图,然后画到一张上面呢?”常遇春说道。

“孩儿想去看看,外面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大。不过孩儿要是走远了回不来了怎么办?”常森问道。

“我们脚下的大地其实是个圆球,非常非常大的圆球。我们都是在圆球上,你只需要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走,就能回到大明。”常遇春说道。

“我们在一个球上?这怎么可能?”常森问道。

“其实汉朝的张衡就提到过咱们生活在一个球上。”常遇春说道。

“那个造地动仪的张衡吗?”常森问道。

“就是他。但他说的并不完善。不只是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圆球,月亮、太阳以及天上的星星其实都是圆球。”常遇春说道。

“这怎么可能?别的什么先不说,月亮只有在十五那天是圆的,别的时候都不是圆的,这个可是亲眼所见。这还能有假?”常森说道。

“我先给你说说我们脚下的土地为什么是圆的。”常遇春说道。

常森则是一脸好奇的盯着常遇春。

“我们站在海边眺望远方,感觉大海是平的并且一望无际。然而此时遥远的海平线上驶来一条船。我们会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是船身。这种感觉就像是船从海面以下冒出来的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只有一个,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圆球,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圆球,海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巨大的球面。这个情况我问过很多很多船头,他们都说是这样,但他们也从未多想过。”常遇春说道。

“孩儿并未见过这个,不过倒是很想亲眼见一见。”常森说道。

“站得高看的远,这个现象你体会到了吧。那你想过是为什么吗?为什么站得高就能看的更远?”常遇春问道。

“这个……孩儿并未想过。”常森说道。

“如果是个球呢?是不是就是站得越高看的越远呢?”常遇春问道。

“这个……这个孩儿有些想不明白。”常森说道。

“这个事,我以后会找机会带你去见证的。”常遇春说道。

“爹,孩儿想到一件事。”常森说道。

“哦?你想到什么?”常遇春问道。

“爹不是说咱们脚下的土地是圆球吗?孩儿又有了爹的海图,孩儿长大了要驾船出海,去绕着跑一圈不就知道是不是圆球了吗?”常森开心地说着。

常遇春倒是一愣。

这个时候门外有人禀报。

“郑国公,薛大人求见。”

“让薛大人进来吧。”常遇春对着外面喊道。

“郑国公,下官已经按您的吩咐,查了杭州府钱塘县这杭州路大总管于九思的后人。”薛永新说道。

“找到人了吗?”常遇春问道。

“人没找到,但查到了,目前在工部任职,任工部主事,名叫于文明。”薛永新解释道。

“于文明?工部主事?”常遇春有些疑惑问道。

这个不靠谱的后世子孙,一天之内给了一堆错误信息。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