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卡卡小说网 > 灵异 > 洛阳风水师 > 第36章 玄奘顶骨舍利子三隐三现证国运

弥天称圣哲,象法初繄赖。

弘道识行藏,匡时知进退。

秦王轻与举,习生重酬对。

学文古篆中,义显心经内。

法服应华夏,金言流海岱。

西方浮云间,更陪龙华会。

诗寄《安公》,作者晚唐诗僧灵一法师。诗的题名虽为“安公”,但观其词义,用在玄奘法师身上却恰如其分,其中“法服应华夏”一句,简直是一语成谶。

闲话不表,我们书接上文。

且说慧明师父正谈到自己在东大寺的发现,却把话题转到了药师寺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上。眼见得老和尚卖关子,不过这个问题我也急于知道,于是就插嘴问:“我也是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佛缘,会让法师的舍利辗转来到日本?”

“佛缘?”显然,我用的这个词让法师很不以为然,不过一个“缘”包罗万象,本就是佛家的不二法门,他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淡淡地说:“如果真是佛缘,如果其中真有因果,那可能就是我还没有参透吧。”

我瞪大眼睛看着慧明师父,这话出自我们一向尊崇的这位高僧大德之口,我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可叹我这位先师,生前西行求法,踏遍瀚海沙漠,可谓九死一生;圆寂之后,遗骨依旧命运多舛,颠沛流离。当然,就佛法而论,高僧的舍利传遍四方,本来也是弘法,是无上功德,但我必须承认——我俗念未了,每当想到先师遗骨的命运,就禁不住黯然神伤……”

说到此处,老和尚双目微闭,脸上露出少见的愁苦形容。

见他这样,我忍不住问:“佛陀涅槃荼毗后,八国争抢舍利;阿育王更是将佛舍利分为八万四千份,建八万四千份座舍利塔供养——您不是说过,佛舍利的传播,其实就是在弘法,难道不是吗?”

“呵呵,是啊是啊,我知道我刚才那套说辞,是不开悟的说法,可是如果知道了法师顶骨舍利流转过程的坎坷,你大概也会有我一样的想法。法师舍利‘三隐三现’,每一次消失和出现,都见证了华夏文明的盛衰,你们不会觉得震惊和伤感吗?”

还有这回事?!

我和王琼、王家昌以及林峰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因为不明就里,谁也不敢轻易开口。

还是我打破了沉默:“法师,我们都是些槛外的俗人,还请法师开释。”

“在这件事上,我都执迷不悟,怎么敢为大家开释啊!”慧明师父自嘲地笑笑:“我就把自己所知道的原委大致说说,你们各自去参详吧。”

奈良的夏夜还算清凉,法师把临着庭院的几扇纸拉门全部打开了。在室内柔和的灯光和窗外月光的共同映照下,白石子铺就的枯山水庭院周边,经幢和花木隐约可见,一汪不知从何处引来的清泉在庭院里蜿蜒,发出潺潺的水声,阵阵夜风吹来,随风送来阵阵栀子花的香气。

法师又为我们的杯中续上茶,茶香和花香交织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

“唐高宗在位34年,一共用了14个年号,麟德就是其中一个,这个年号虽然只用了两年,但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印记:太史令李淳风用了四十年的推算,编纂出新历法,高宗诏令于麟德二年颁行,这就是著名的《麟德历》;还是那一年,你们洛阳的一代外交奇才王玄策,最后一次出使归来,在龙门石窟宾阳洞留下了弥勒造像和题记……”

大约是没想到法师会这么啰嗦,孬蛋有些不耐烦,喝茶的时候“啧”了一声,看到大家纷纷回头用眼神瞪他,他吐了一下舌头,没敢接腔。

慧明师父也看了孬蛋一眼,于是转换了话题:“麟德元年二月,历尽了波澜壮阔的一生,玄奘法师的肉身终于要灭度了。

“在此之前,法师显然从各种异相中,早已预知自己即将离世,所以命一名塑像工匠,在玉华宫前塑菩提像一身,并留下最后遗言:‘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他祈愿,能跟大家一起上生到弥勒菩萨身边,去奉侍弥勒菩萨,并发愿,当弥勒佛下生的时候,我愿意跟着他下来‘广作佛事’,去追求无上菩提和最高的智慧。

“二月初五夜半时分,看见玄奘大师那么长时间一直在念诵佛经,准备离开这个世界,他的弟子问玄奘大师,您是不是已经决定可以生到弥勒佛净土呢?

“大师回答‘得生’,然后,以卧佛的姿态圆寂……”说到这里,慧明师父双手合十举过头顶,仿佛在向玄奘法师顶礼。

“法师圆寂后,他的遗体从玉华宫运到了长安大慈恩寺译经堂受人瞻仰,做完宏大法事后,法师于四月葬于长安东郊浐河边的白鹿原上。

“是陈忠实小说里的白鹿原吗?”我忍不住插了一句。

法师点点头:“白鹿原是确实存在的。

“长安自古有四大名原:白鹿原、神禾原、少陵原和龙首原。法师就是先葬于长安东郊浐河之畔的白鹿原,但后来可能是出于弘法的需要,五年后,高宗诏令将法师遗孤迁葬于长安南郊浐河和潏河之间的少陵原,在兴教寺建塔供养。”

“对了,您说法师舍利的‘三隐三现’是怎么回事呢?”

“嗯,我正要说到这里。”法师喝了一口茶,继续讲下去:“法师舍利被建塔供养,这应当算是‘一现’,他正是处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间,见证了华夏文明的极盛时期。

“那么我们再说说这‘一隐’。”慧明师父喝口茶,继续讲下去:“华夏文明由汉唐时代的进取开放,转而走向后来的保守内敛,转折点是怛罗斯之战和安史之乱。高丽籍的唐军将领高仙芝,率领一支远征军,在和阿拉伯帝国的对抗中惨败,加上安史之乱爆发,唐军无力反击,曾经信仰佛教的中亚地区就全面伊斯兰化——直到今天,这种局面也没有改变。

“唐末的藩镇割据,加上黄巢起兵反唐,华夏文明就彻底走向衰落。唐朝末年,后来的后唐皇帝朱温为稳固其新朝的统治,把政治中心从长安转到洛阳。为达此目的,他公然下令拆除了长安城的重要建筑物,位于兴教寺内的玄奘舍利塔也未能幸免。好在其部分遗骨由僧人趁乱抢出,并分散珍藏,法师的遗骨才在百年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一隐’。”

“百年?那后来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王琼也急不可耐地问道。

“嗯,那咱们就说说这‘二现’。”慧明师父沉吟了一下,接着说:“唐朝灭亡后,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华夏文明进入历史上又一个谷底。到了北宋建立,中原地区结束了分裂的局面,法师的遗骨竟然现世了。

“那是北宋建立的不到二十年后,金陵长干寺可政和尚,来到陕西终南山紫阁寺,竟然再次发现了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可政和尚将遗骨带回金陵,供养于长干寺东阁塔。39年后,舍利又被葬于雨花台旁边的天禧寺东岗。此后元、明两代,法师的舍利虽然几经辗转,但一直就被安放在南京雨花台天禧寺的东岗附近。”

“那是什么时候消失呢?”连王家昌也都插话了,看来这个故事也打动了他。

“‘二隐’是在清末,也是华夏文明又一次历经涂炭的时候。”法师仰头想了想,继续说下去:“清末太平天国时期,南京一度成为太平天国政权的国都,改名‘天京’。这是个政教合一的新政权,‘拜上帝会’是其核心组织和思想,其他宗教也就成为他们反对的对象。于是,天禧寺东岗的舍利塔被毁了,法师舍利又一次不知去向……”

“唉!”我叹了口气,终于有些体会到慧明师父所谓“不开悟”的想法了。

“如果说前两次现身,法师的舍利还见证了华夏文明在唐宋时期的盛世,那么‘三现’之时,竟是这个族群陷入彻底的生死存亡之际,发现它的,竟然是刚刚在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烧杀掳掠,手上沾满鲜血的日本军人!”

慧明师父的声音突然变得高亢起来,我们也都是一惊。

“淞沪会战之后,国军退出南京,由高森介隆带领的一支日军进驻了位于南京雨花台,那里曾经是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旧址,是一座兵工厂。五年后,这支日军部队想在山上修建稻荷神社,供奉日本农业与商业的神明,稻荷神社标志性的使者是狐狸——日军竟然在这片他们屠杀过的地方,祈祷五谷丰登、商业兴盛,这真是绝妙的讽刺!”

法师冷笑了两声,继续说下去:“在挖掘炮台的时候,日军发现了夯土层,于是请考古专家进行发掘,终于在地下三四米处,发现了盛放法师舍利的石椁。”

“时代那么久远,他们怎么能知道那是玄奘法师的舍利呢?”王琼很诧异地问。

“因为这石椁上有文字记载啊。石棺的两侧雕有文字,一面是北宋天圣五年的葬志;一面是明洪武十九年的葬志,在场的日本考古专家很容易就鉴定出——这是收纳玄奘顶骨舍利的石棺。”

“这就是您今天在药师寺参拜的那尊舍利吗?”我小声问父。

“你把问题想简单了,”慧明师傅淡淡地说:“这只是法师舍利此次劫难的开始。”

“日军打开石棺后,发现了随葬的玉器、铜器、磁器和货币等,另外还有这17块头盖骨舍利。指挥官稻田大佐要将法师的顶骨舍利运住日本,但消息很快被泄露了。

“经过《申报》等媒体报道后,这一消息在民间引发了轩然大波。玄奘大师的顶骨好不容易重现人间,竟落入日本人的手中,这怎么可以?市民们纷纷要求汪精卫派人出面交涉。

“此时的日本已经颓势渐显,汪精卫也为自己的前途惴惴不安,想利用这一机会笼络信徒们支持自己,汪伪政府就让北平的名士、曾经领导过四川保路运动的白隆平负责交涉此事。交涉多次,日本人勉强答应归还一半头骨,之后在南京九华山的三藏塔前,举行了隆重的安放仪式,所以今天的南京灵谷寺,还供奉有玄奘法师的部分顶骨舍利。”

“那您今天参拜的,是日军带到日本的那部分顶骨舍利?”连一向持重的林峰都禁不住失声问了出来。

慧明师父点点头,接着说下去:“在白隆平分别供养的建议下,日军最终同意将遗骨分割,由日中分别供养。最终达成的妥协是:一部分留在南京、供养于玄武湖五洲塔;一部分送往北平弘福寺供养;另一部分带往日本……最终,日本僧侣将法师的部分顶骨带回日本,在埼玉县的慈恩寺供养。

“带住北京的头盖骨被分为了三份,一份供奉于北海公园的九龙壁下;一份存放在天津大悲院;还有一部分供奉在法源寺……”

“法源寺?!”王琼的惊叫,几乎代表了我们所有人的震惊。

“是的,就是我平时落脚的寺院,”慧明师父似乎早就预料到了我们的吃惊,头也没有抬地回答说:“可惜,那部分舍利后来被盗了,不知所终。”

几乎所有人都发出一声长叹,我现在终于有些明白,慧明师父为什么会对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的下落耿耿于怀了。

“1956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提议,修复玄奘曾留学五年的那烂陀寺,并命名为玄奘学院。周总理亲自将保存在天津大悲院的那枚玄奘舍利,转交印度方面。印度政府将舍利放入了一个精制的水晶钵中,并将水晶钵供奉于一座40厘米高的黄金佛塔之中,保存于烂陀寺的玄奘学院……”

那烂陀寺是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目的地,法师的顶骨舍利能够重返此地,这倒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一种归宿,于是大家都没有说什么。

“现在就要说到药师寺这部分舍利了,”慧明师父抬头看看大家,又继续说了下去:“药师寺是日本法相宗的大本山,寺院奉玄奘法师的弟子窥基为开山祖师。所以在1981年,琦玉县的慈恩寺也分出了一部分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供奉于奈良药师寺的三藏院,这就是我们今天参拜的这枚?”

“既然是日本人强行夺去的,我们为啥不要回来?”孬蛋这回倒说到大家心里去了,看来这混球也有明白的时候。

“要过,也给过。”慧明师父的这个回答又是让大家一愣,“1984年,在玄奘法师圆寂1320周年的那一天,当时日本药师寺的住持就把寺里供奉的舍利分出了一部分,供奉在了法师舍利最初存放的地方——陕西省兴教寺玄奘塔。

“不光是日方,曾经过国务院批准,南京灵谷寺也于一二十年前,将一粒玄奘顶骨舍利分赠给台湾新竹玄奘大学供奉——这些做法,我在感情上都可以接受,相信玄奘法师也会乐见佛门光大,佛法后继有人。

“根据日本学者统计,如今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在全世界15个地方供奉。当然,这种说法可能有疏漏;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的地方已经遗失了,比如我所在的北京法源寺,但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如今存世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了……”

老和尚说完这些,长出了一口气,仿佛刚做完一件非常艰难劳累的苦工一样。我也已经彻底明白,慧明师父在这件事上,为什么会那么多愁善感。

从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到他译经弘法的中心长安,再到佛法跨海东渐的终点日本,北到北京,南到南京……玄奘法师顶骨舍利辗转的轨迹,也正是他弘法的路径——至少在这一点上,玄奘法师顶骨舍利流转所起到的客观作用,和佛陀舍利弘扬佛法的作用,几乎是一样的。慧明师父的伤感,我想更多是源于他对这位先师的崇敬和关爱吧。

我刚想把这些心里话告诉慧明师父,却被孬蛋抢了话头:“哪都有,为啥我们洛阳没有?洛阳的缑氏陈河村,那可是唐僧故里啊!”

“哪儿都有你啊,能不能别瞎说?”不知怎么,每次和孬蛋说话,我就没好气。

“咋叫瞎说?我说的不对?”

“是啊,我也觉得这回孬蛋说的没错啊。”王琼这回居然站在孬蛋那边了。

“不是对错的问题,”我平和了一下语气,接着说:“其实是要过的,可也就是在孬蛋这个层次。”

“我啥层次啊,知道你看不起我,可也不能就这么随随便便糟蹋人吧?”孬蛋不服气地还口说。

“就是啊,有事您就说事,别动不动捎带上天才好吗?”王琼又在替孬蛋鸣不平,弄得我又好气又好笑。

可这件事的确让人羞于启齿,我也只是含含糊糊地说:“当初重建玄奘故里的时候,当地人的确想过去讨还舍利,一来是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二来……有人只是想趁机公费旅游一趟,甚至还有人出馊主意说随便找块骨头充数……哎呀,总之丢人,没法说。”

“我靠!”连孬蛋都骂上了:“和这些老祖宗比,现在有些洛阳人简直可以去死了,丢先人的脸!”

孬蛋这话倒说到我心里去了:无论是纵横捭阖的苏秦,还是投笔从戎的汉班超;无论西行求法的唐三藏,还是异国建功的王玄策……追求真理,开放进取,奔放自信,这一向是洛阳先辈的集体风貌,也是华夏民族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从什么时候开始,还是这一方水土的子民,变得愚昧颟顸,变得自私猥琐,变得奴性十足。

洗刷百年国耻后,当下的中华民族正在致力于伟大复兴。在我看来,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既无关于血缘,也无关于血统,甚至无关于人种,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文化认同。

既然说是复兴,那复兴的,就应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鼎盛时期的汉唐气象,是班超、玄奘等伟大先辈身上那种精气神儿!

不过这是个大题目,我也不想在这样的场合,就这个话题说开去,于是便题目绕了回来:“师父,您说的这些,和我们要探寻那枚舍利的秘密,有什么关联吗?”

“同是佛门圣物,怎么能说没有关联呢?当然至于具体的联系,尤其是,能不能为我们最终打开舍利金函,提供直接线索,目前我看还没有,这只能算是我们寻访途中的一个奇遇吧。”

慧明师父这个回答,让我心里凉了半截,不过也算是解开了今天我们遇到的其中一个谜团。现在我们不能不去解开另外一个谜团了,但是这次提出疑问的,竟然是王家昌!

“慧明师父……”单是这个称呼,就让我们其他人吃惊不小——自打见这两位老友重逢开始,王家昌好像对慧明师父似乎就一直没好气儿,慧明师父倒是会敬称其“家昌兄”,但王家昌似乎从来是把老和尚的称谓给省了。

“不敢,家昌兄,你我兄弟就不必这样称呼了,你要愿意,就直接叫我慧明好了。”

“嗯。”王家昌点点头:“不管怎么说,您是位受佛门尊敬的高僧,在日本寺院里面受的待遇,我们可比不了。今天上午在东大寺大佛像的莲花座前,你一定是有了什么重要发现。当时我们也不好问,现在能不能跟我们说说?”

王家昌这是问出了所有人心头的疑惑。

“是的,的确是有发现,但是说出来,实在让人有些难以置信。”

“没事,我们听着。”

这正是:

欲悟色空为佛事,

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

方便风开智慧花。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