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卡卡小说网 > 历史 > 双穿:1904我用青霉素换金条 > 第210章 被国人痛骂石敬瑭

“何止!”旁边一人挥舞着手中的《警世钟》,指着上面激烈批判的社论。¨第+一′看,书_枉\ +冕\废?悦-读-

“看看报纸上说的!德国佬用终究要还的贷款,还有5%的年利息,就换走了整个东北市场二十年的免税特权和旅顺港!”

“这不是卖国是什么?他沈钧就是第二个石敬瑭,为了一己权位,割地求荣!”

这股愤怒的声浪迅速蔓延,北平、广州、武汉等地报纸,特别是倾向革命党的《民报》《苏报》,几乎清一色以最激烈的言辞痛斥。

《民报》头版标题:《惊天卖契!沈钧一马克贱卖旅顺港!》

《苏报》社论:《免税二十年:东北沦德意志经济殖民地?沈钧其心可诛!》

某知名评论家专栏:《以德制倭?实乃引狼入室!论沈钧之短视与祸国》

革命党人反应最为激烈,正在南洋筹款的孙逸仙闻讯后,不顾黄克强劝阻,连夜撰写檄文通电全国:

“沈钧此举,名为借款图强,实则饮鸩止渴!借德款则受德制,予德港则引德患!”

“德人贪狠,不下于倭、俄!免税之约一成,则我东北之膏腴尽入德商囊中,民族工业萌芽必遭扼杀!”

“旅顺乃渤海锁钥,拱手予德,则京津咽喉操于人手。/k?a*n^s`h-u_y.e~.¢c*o?m_此非救亡图存,实乃开门揖盗!”

“凡我同胞,当认清沈氏军阀卖国求荣之本质,勿为其‘驱倭逐俄’之虚名所惑!救国之道,唯在推翻满清、驱逐列强、建立共和!”

东北民间的商贾,恐慌情绪也在蔓延。

“免税二十年?那我们本地商户还怎么活?”

“德国商人来了,还免税,谁还买咱们的东西?”担忧之声不绝于耳。

在天津的《大公报》,一篇相对冷静的分析文章引起了不少关注:

《旅顺租德:屈辱的权宜之计还是深远的战略布局?》

文中指出:“沈钧面临强敌环伺,兵力捉襟见肘乃不争事实。德款三十亿马克,实乃及时之甘霖,可解燃眉之急,用于整军、安民、兴工。”

“免税权予德商,短期看确让利甚巨,然若能借此引入先进技术与管理,盘活东北经济,长远或利大于弊。”

“至关紧要者,乃德援海军之条款!若无海军,纵有旅顺,亦为他人嫁衣。”

“沈钧以租港免税为饵,换取德国助其建立整套海军体系,此乃以空间换时间,以地权换根基之策。?y\o,u¨p/i^n,x,s~w..,c*o?m*”

“与其空守孤港坐以待毙,不如借此输血强筋,唯需警惕者,乃德国渗透之深与协议依赖性之强。”

“沈钧能否在借德力之同时,保我根本自主,方为考验其雄才大略之关键。”

赞誉与诋毁齐飞,理解共愤怒一色。

围绕旅顺港的一纸协议,刚刚因两次大胜而凝聚起的民族情绪瞬间被撕裂。

支持者赞其忍辱负重、目光长远;反对者斥其丧权辱国、出卖主权。

革命党将其视为与清廷一丘之貉的军阀罪证,而一些务实派和工商力量则从中嗅到了发展的可能。

身处风暴中心的沈钧,此刻率领三个师的精兵连夜坐火车赶到奉天。

刚一下火车,就见李建国拿着一叠刚收到的关内报纸摘要,欲言又止。

“念。”沈钧脚步未停。

李建国紧跟他身侧,快速筛选着最刺耳的抨击:“《民报》斥大帅‘一马克卖旅顺,千古罪人’!《苏报》社论称此乃‘石敬瑭割幽云之耻复见于辽东’!”

“广州革命党人集会,高呼‘打倒卖国军阀沈钧’!京津一些名流,也骂大帅‘饮鸩止渴’,引德寇入室……”

沈钧听着这些铺天盖地的骂名:“卖国?呵,十年后,他们都得夸我远见卓识。”

他停步,转身,目光如电扫过跟在后面待命的参谋班子:“记一下,通电全国!”

“一、东北人民军总司令沈钧,即日亲率军北上,扫荡残寇,收复黑吉大地!东北全境山河,寸土必归中华!”

“二、光复土地,收归人民集体所有,重新分配!凡关内失地农民、流离同胞,皆可迁居东北!人民政府无偿分配给每人不少于十亩可耕种土地!并无息借农民高产良种、农具、三年口粮!前三年免农业税,之后每年农业税最高15%。”

“三、东北全境,资源开采型行业、银行、烟草、电力、石油等国之命脉行业,由人民政府专营!其余工商百业,华人商行自即日起,免税十年!”

“西、东北绿林豪杰,即日放下刀枪,下山为民者,往日罪责不再追究!安家置业,同享新政!若执迷不悟,仍啸聚山林祸害乡里者,大军清剿之日,格杀勿论!”

“五、即日起,人民军所控之地,所有烟馆、赌场、妓院,一律查封!从业者登记造册,人民政府统一安置生计!自明年起,凡在东北境内种植、贩运、售卖鸦片者,一经查获,死刑处决!”

“六、十年之内,东北全境将兴建万所国民小学,千所初级中学,两百所高级中学,十所大学!以上学校,学费全免!勤学上进升入更高学府者,人民政府特颁优渥奖学金!”

“另设两百所初级技工学堂,五十所高等专科技师学院,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跟在后面的参谋班战士把速记下的内容交给李建国,李建国复述一遍确认后,掉头离开。

虽然大帅1马克租借港口的行为,就连他们这些大帅身边人都无法理解。

还有像大帅要建立这么多学校,免费供读书,其中的巨额开销从哪里来。

但他知道,大帅非凡人,信大帅的就错不了。

沈钧的六条通电,如同裹挟着泥土与惊雷的狂风,瞬间席卷了华夏大地。

要说现在全国报纸最爱哪一位,当属沈大帅,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搞出了西次超级大新闻,让一家家报纸印刷机都干冒烟了。

茶楼酒肆、田间地头、商会学堂,整个国家都在咀嚼着这石破天惊的宣告。

夜色如墨,鲁西南一个贫瘠村落,低矮的土房里挤着几户佃农。油灯如豆,映着一张张被苦难刻满沟壑的脸。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