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仨仁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凝重,他深知这次行动可能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对倭国的毁灭性打击,还可能影响到周边地区,尤其是大明东海一带的百姓。-6_吆~看?书?枉/ ~追`醉~新_章`节?
不过却没有将一些事情与朱标说出来,人为加速倭岛的毁灭这一过程,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灾难。海啸只是其中之一,还可能引发地震、风暴等自然灾害。所以,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至少让大明的百姓们能够安全撤离,减少损失。
朱标点了点头,没有多问,直接回答道:“我会立刻安排人去通知徐将军,让他尽快将这个消息传回京城,让父皇做出决策。同时,我也会派人去东海一带,协助当地官员组织百姓撤离。”
早在一个月前开始,老朱的锦衣卫就来报,就是高丽那边陆续有船过来,陆地上也有队伍归来,带回了大量的白银。
“好好好。”
一连三个“好”字,足见老朱这位皇帝的兴奋,一个多月前的时候,高丽那边已经传回来消息,说是朱标亲自带队,不仅占了整个高丽,并且在为征伐倭国做着各种准备,之后等了一个多月,便开始有白银从海上运回来了。
一开始数量并不多,直到现在,每一天都有数量可观的白银送到应天府港口,这可把整个大明的朝中官员惊呆了。
因为在太子朱标出征之前,朝中几乎所有文臣都筹集了军费,多的两三千两,少的也有几百两,也就是说,这些白银当中,有他们的一份!
老朱坐在龙椅上,双手紧握着扶手,眼中闪烁着光芒。
“朕就知道,标儿不会让朕失望!他不仅占领了高丽,还为朕带回了如此多的白银,也就是说,标儿已经占据了倭国了!”老朱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激动,一丝自豪。¨求\书?帮/ /耕!芯~蕞*全*得到这个消息是在今天,也就是说,朱标已经在半个月前就踏上了倭国。
从应天到高丽那边,就算是加急的信件,加上走的是海路,那也得十来天才能够得到消息,没办法,这个时候的通讯比之几百年后实在是太慢了点。
上朝的时候朝臣们直接问起了这事,显然也得到了消息,纷纷议论起来,对朱标的功绩赞不绝口。
“撤离东海附近百姓的事....臣觉得没有必要,我大明已经禁海了,如此一来海边上几乎没有人,有的也只是一群胆敢违背陛下海禁旨意的刁民而已....”
最近李善长有些上火,因为他跟海上某些倭人的生意似乎出了什么大问题,虽然身为韩国公,一年的俸禄有些不够国公府的开销,原来还在海上有些生意,自然是不缺银子的,现在却不知哪里出了变故。
听到李善长这话一出,老朱只感觉整个人有些不好了,谁不知道他老朱当初下“海禁”令时很是勉强,那不是因为北元未灭吗?后来北元彻底完蛋了,老朱这不似乎忘记了海禁的事,一直没机会解除这事。
眼下被李善长这老货拿出来说事了,刁民?你当老朱出身比你们这帮文臣嘴里说的“刁民”好很多?
老朱脸色一沉,冷声道:“善长,此言差矣。我大明子民,皆是朕的子孙,岂有刁民一说?海禁之事,确有不妥之处,朕亦知晓。但此事关乎大明安危,不可轻易解除。至于东海附近百姓,朕自有安排,卿等无需多言。/山?芭·看^书\罔_ _埂′鑫~罪?全-”
李善长一听这话,心中咯噔一下,忙跪倒在地,惶恐道:“陛下息怒,臣失言了。臣只是担心那些百姓无辜受累,并无他意。”
老朱摆了摆手,示意李善长起身,沉声道:“此事朕自有主张,卿等只需遵旨行事即可。退朝吧。”
说完,老朱站起身来,大步流星地离开了金銮殿,留下满朝文武面面相觑。
回到宫中,老朱直接让人安排马车,去往那唐家铺,李善长想着跟过去瞧瞧,自从濠州一事后,李善长发现自己越发不受老朱信重了,这也正常,濠州那可是老朱的家乡,出了那些破事,就算不是李善长的本意,那也是韩国公府里人干的好事。
“善长啊,你可是咱大明的国公爷,今天在朝堂上那般说大明的百姓,本身就不对,若是让咱妹子知晓,你觉得她会为你这功臣求情吗?”
老朱这一次没有拒绝李善长同行的举动,说到底李善长对于大明的建立有着莫大的功劳,就是这老货有些不知进退,你看那刘基就聪明得狠,一发现唐仨仁这宝藏公子,直接就跟着唐仨仁跑了。
现在那什么“大明皇家银行”已经在应天城里正式弄了个“总部”,生意虽然不如唐家铺那边的“分行”好,但也很不错了,相信过不了多久,当应天的百姓知晓这银行的好处之后,一定会大量的存钱滴。
“臣,惶恐...”
知道老朱是在敲打他,李善长跟在马车旁赶紧表态,老朱也没有太过计较这事,毕竟李善长这人本事还是很大的,尤其像是“疏散沿海居民”这种事情,若是让武将去,直接就是简单粗暴,保不准会弄死几个人。
老朱心里清楚,李善长虽有时行事过于谨慎,甚至有些瞻前顾后,但在处理政务、尤其是这种需要细致考虑民众情绪的事情上,李善长确实是一把好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善长啊,你也不用太过自责。今日之事,朕也是一时气恼。你跟随朕多年,朕岂会不知你的忠心?”老朱语重心长地说道。
李善长闻言,心中稍安,连忙点头称是。“陛下所言极是,臣定当谨记在心,不负陛下厚望。”
“东海的事,你去一趟吧,咱允你调动当地两千卫所,锦衣卫派两百与你同行....”
虽然不明白老朱为什么突然间不仅要取消海禁,还要让人去疏散沿海的百姓,但李善长却知道,老朱这般重视,只怕是跟远征中的那两个年轻人有关吧?
至于为什么派锦衣卫一起,老朱这是在告诉李善长,不信任他呗?敢乱来锦衣卫直接弄死你都是轻的。
“记清楚了,太子在信中说,十五天后沿海有可能会有大浪过来,算算时间,善长你若是速度快的话,有五天的时间准备...”
李善长表示明白,老朱还愿意用他,说明老朱还没有对他李善长动杀心,不得不说李善长比已经挂了的胡惟庸或许才智上强不了多少,但“收敛”两字却是比胡惟庸强了不止一星半点。
“上位,应天城离大海似乎也没多远,如果真如太子所言,是不是应天也会受到影响?”
“应天会不会受到影响?”
这同样是朱标担心的事情,如果真按唐仨仁说的那样,那么离大海不算太远的应天城肯定也会受到影响,这一点唐仨仁也考虑过来。
不考虑不行啊,唐家铺离长江的入海口也就那么远的距离,一旦海水出现倒灌,唐家铺的地势是高,也有可能受到影响。
“这个距离的话,会有影响,不过不大....”
又不是直接上后世的终极武器,引发一个火山爆发而已,距离几千公里的海面,或许会有影响,但那种影响相对有限,不至于造成太大的灾难。
“你父皇老朱那边应该已经收到了信,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出应对,比如加固城墙,疏通河道,减少可能因海水倒灌而引发的洪涝灾害。”
“嗯,我都按你之前说的记着写信交给了父皇。”朱标点了点头,神色稍缓,“那我们呢?”
这才是必须要考虑的了,比起远在几千里外的大明,朱标真正需要关心的是眼下这几万大明将士呢,没错,一个多月时间,倭国几乎所有唐仨仁有印象的没印象的矿山都被挖空了,目标达成。
“我留下....你留一条大船给我,到时候唐家铺的工匠愿意留下的也....”
算了,唐仨仁知道,罗大炮那帮子小子和工匠是肯定不会让他唐仨仁一个人留下的,因为谁都知道,唐仨仁留下要干什么!
“不行,老唐,我随你一起留下....”
来的时候朱标已经向老朱他们保证过,一定要将唐仨仁安全带回去的,如果唐仨仁最终没有回去,那他朱标,将有何颜面回去?
“别忘记了,你是太子,另外你可还记得,我有那种飞天的热气球....”
最终朱标还是同意了,他必须得对那几万将士负责,若他不走,那些将士谁会走?
喜欢奉旨当里长:百姓的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