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事已危急,臣虽不才,愿拼微躯,上报陛下,下慰父心。′d′e/n*g¨y′a!n-k,a,n\.*c-o+m·
”帝即付以禁兵二万。
瞻至绵竹,与邓艾兵遇。
安营已毕,召子诸葛尚议曰:“吾兵屡败,锐气已丧,须以奇计取胜。
若韩信背水,庶可为力于众也。
”尚曰:“大人之见甚善。
彼兵屡胜,志必骄惰。
若能三军致死,胜之极易耳。
”次日,两军方合,瞻即挥退,艾即逼追至港次。
诸葛尚大呼曰:“前临溪港,后有追锋,若诸军不拼死斗,则尽无生矣。
”以是三军回身死斗,艾兵大败。
瞻亦不敢深追。
邓艾收兵,责众不尽力。
忠曰:“一人舍死,百夫莫敌,况胜败兵家之常,安足为责?以子之见,诸葛终非父比,趁今夜彼方得胜,必不提防,一去劫营,必收大功。
”艾曰:“谋人之所不谋,正此之谓也。`小_税′C¢M?S` ~最¢鑫/璋¢踕~更/芯/快*
”即命忠在前,自为策应,三军尽起,望瞻寨杀来。
是夜,瞻父子果不提备,为忠斫营而入,诸军俱在睡中,人不及甲,马不及鞍,诸葛瞻乃叹曰:“天不佑汉人,其如何?”随与子尚俱战死于阵。
可怜忠义儿,罹此杀身惨。
所谓绵竹之战,见孔明之有子也。
败兵逃回者入城奏知后主,计无所出。
或曰急召姜都督回救,或曰弃城奔白帝城,入吴求救。
众议纷纷不定。
太史令谯周曰:“大将军拒钟会,其兵不可抽,抽则两失。
东吴非好相识,且艾兵已近郊,若知陛下出,纵轻骑追之,亦恐不能脱,皆非善策耳。
臣观乾象,见国数已衰,贼气方盛,客星犯阙,主星韬光,战则无益,不如出降。
上可救全城百姓之命,下可以保全九族,乃应天顺时之举,非臣不忠,敢陷陛下为屈膝事也。
”后主惑其言,乃议出降。+p?i?n_g+f,a¢n¢b_o~o.k!.~c_o^m,
邓艾因顿兵城下。
当有帝之第三子北地王刘谌知之,急入阻曰:“谁献此计,误陛下为万世何如主?况城中尚有十万之众,当率之或战或守,敌兵何能即入?彼兵远来,野无所虏,粮草不接济,但能坚守一月,全军皆没城下矣。
且姜维诸将在外,安得无计?献此计者,不但误陛下,诚可斩也!设使势穷力竭,犹当父子背城一战,何至含垢忍耻以图苟活,何以见先帝于地下耶?”帝曰:“尔小儿何知国计?可速去。
”北地王知帝存妇人之仁,执性不回,乃将幼子托刘璩抚育,随哭入昭烈之庙,先杀其妻,乃自刎。
刘璩者,梁王刘理之子也。
在诸王之内,号称智囊,且机警有权略,比时亦欲进议,因见刘谌之死,知帝执迷,不可以舌诤也。
方哭念刘谌间,有刘封次子刘灵入省,璩曰:“今国势如此,奈何?”灵曰:“惟应与吾兄刘宣等商议,全身远害,岂宜束手待毙,行奴颜婢膝事乎?”刘璩曰:“某亦为此而思度,非宣兄莫可与计者。
”灵即驰请宣至。
璩曰:“大厦将崩,一木难扶,城若一破,玉石俱焚。
兄辈计将安出?”宣曰:“吾弟才略胜我百倍,必有定见。
以愚谅之,帝意不可转,国事不可支,明矣。
为今之计,惟有逃避遐方,审机谅势,或图兴复,此为上也。
若还居此迟回,必遭大辱。
”璩曰:“兄计深与我合。
”言未毕,又有一人自外而入,呼曰:“刘子通在否?”刘灵忙出迎候,乃杨仪之子杨龙也。
龙曰:“适到尊府访议,云兄到此,是以随亦来会。
正欲见殿下呈鄙见耳。
”于是同入见璩等,乃曰:“龙本不识时务之人,因思先父曾言诸葛丞相临终,惟先父在侧,嘱以后事。
言刘氏此复中衰,越三十年后,当有英主再出,复兴汉业,重定中原。
臣父对臣言之,谨记不忘,将谓国家尚有一统之日,不意事势若此。
主上惑于谯周之说,必不可移矣。
臣观七殿下相貌不凡,神异种种,将来主大器者,必殿下也。
夫智者见于未萌,岂待已著乎?申生止而待死,重耳逃而复伯。
此已往之明鉴也。
吾辈愿从殿下周游,万死而不辞。
”言未毕,有一勇士自外披襟而入,大叫曰:“汝众尚不逃走,是欲自送死耶?”众视之,乃梁府护卫亲兵总领秦州狄道人齐万年也。
刘璩乃拉万年手曰:“吾知欲脱此虎阱,非将军不能周旋,奈何尚有一大关系,须累将军保扶之。
昨北地王死于社稷,天地为之悲惨。
又将幼子刘曜托我抚育,以为我必不负托者。
我辈仗威力,或可幸全,是儿方在襁褓,为之奈何?若此儿不得出,我亦无弃行之理。
”言讫,泪下如雨。
万年言曰:“殿下亲子在外监军,尚不言及,而拳拳以托侄,立相与存亡之誓,真仁人之设心也。
他日必为万民之主,不卜可知矣。
”盖璩之长子聪,生而有神力,善于弓马,因此后主命之监助姜维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