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到家,大约有五六里的路程,这正是付林住在姥姥家的原因。^天!禧·晓¨说`徃¢ *免·沸/阅?毒*而姥姥也乐于让他住下,毕竟他是家中长女的长子,在老人心中总是格外看重。
说话间,王明己带着付林回到了村里。两家住得非常近,只隔着一条窄窄的小街。到了家门口,两人互相道别,付林便独自回了家。
他推开那扇熟悉的红色铁门,仿佛也推开了记忆的闸门。
往事如潮水般涌来——那时家里还不富裕,父母除了每天在田间劳作、干农活之外,还得抽空做些小买卖贴补家用。他们常常骑着自行车,驮上一筐白瓷碗和盘子,深入山里的村庄去换粮食;再将换来的粮食送到粮站卖掉,赚取一些差价。.微¨趣-暁·税, ¨嶵¢辛.漳,劫.更_鑫·快+
那时候,村子里很多人都这么做,毕竟在农村,真正懂得经商的人并不多。父亲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不仅要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还要供他和弟弟上学。弟弟还有一年,就要到16中读初中了,因此今年老爸格外忙碌。
听奶奶说,父亲从小就特别能干,不论是地里的重活,还是家里的琐事,他都样样拿手。年纪尚小的时候,他就跟着爷爷奶奶学着干活了。
那个年代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家中一共西个孩子,父亲是长子,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农村,不管有几个儿女,第一个男孩就是家中的顶梁柱,这就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父亲读完了高中,在当时的村子里也算是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了(据说他曾考上大学,却因家中无力承担学费而放弃,真假无从考证)。.微¨趣-暁·税, ¨嶵¢辛.漳,劫.更_鑫·快+父亲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接受过教育,可见爷爷奶奶的思想十分开明。
“林子,你回来了?”母亲从堂屋走出来,慈祥地问道。
看到母亲年轻的脸庞,付林心头一热:“嗯,妈,我回来了。我爸和弟弟呢?”
“你爸还没回来,去做买卖了。你弟弟去你奶奶家了。”母亲一边忙着做饭,一边轻声回答。
“妈,你先忙,我去看看弟弟。”
说完,付林转身出了门。爷爷家与自家仅隔一户人家,抬脚就到。推开那扇熟悉的木门,他喊了一声:“爷爷、奶奶,弟弟!”
“大孙子!”
“哥,你来了!”
爷爷和弟弟几乎同时从堂屋里走了出来。
“我回来了,来看看你们。”付林赶紧迎上去说道。爷爷奶奶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好人。爷爷曾当过兵,做事雷厉风行;奶奶则是一位朴实勤劳的庄稼妇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优点:见不得别人受苦,这正是典型的、朴素的农民本色。
进了屋,付林坐定后,郑重其事地对爷爷奶奶说:“爷爷、奶奶,我要去县里上学了,被县里的老师选中了,以后不能经常回来了。”
“好!好!好!我们大孙子被县里的先生招走了,这是好事啊!去吧,好好跟先生学本事!”还没等弟弟反应过来,爷爷就满脸欣喜地说道。(在当地,老人们习惯称老师为“先生”。)
“离家那么远,你怎么吃饭?衣服脏了谁给你洗?”奶奶满是心疼地看着他。
“没事的奶奶,我都这么大了,自己会照顾自己。平时在家我也自己洗衣服,吃饭还有食堂呢,您放心吧。”
“那就好……要是实在不行,就回来,离家近也好照应。”奶奶仍有些不放心。
“回什么回?还没去呢就想回来?妇道人家,这是去学本事,哪有不吃苦的道理!”爷爷立刻接过话头,“林子,你要记住,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懂吗?”
“知道了爷爷,放心吧,咱们老付家的孩子,可都不是孬种!”付林笑着打趣道。
又陪爷爷奶奶聊了一会儿,付林便带着弟弟一起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