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沐天波的问题。`狐^恋¨蚊,穴\ ~蕞.歆*漳`节*更!鑫!快^
李岩摇摇头:“具体的我也不清楚,我们接到的是陛下口谕,过后可能会有正式的旨意下达,到时候沐国公自然就清楚了。”
沐天波一脸诚恳:“多谢李大人告知,只是在扩编的事情上,又该如何着手呢?”
李岩指了指惠安伯:“这个你得问惠安伯了,现在我负责的是水师,对陆军的具体情况还真没那么清楚。”
惠安伯张庆臻说道:“这个事情不急,可以一步一步的来,沐国公可以先了解一下第九兵团的情况,然后照着这个模式来扩编并展开训练。
至于最终该怎么做,等到陛下的旨意到达之后,沐国公自然就都清楚了……”
沐天波连连点头:“多谢三位,我们千里迢迢再次相聚,这是难得的缘分,也是陛下的恩德,我己经备下了酒水,还请三位赏脸……”
“沐国公真是太客气了,那我们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接着几人好好的喝了一顿酒,气氛热烈,推杯换盏间,众人的关系拉近了不少。
不过在第 2天早上,晨曦微露之时。
李岩和孙少林率领着大明水师离开了宜宾。
庞大的船队于江面上顺流而下,比逆流而上的时候速度快多了。
接下来大明水师将会分成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继续归李岩统领,留在长江航道上,还有长江出海口一带威慑敌人。
另一部分由孙少林统领。
孙少林将返回天津港,然后前往高丽半岛,配合尚可喜他们进攻扶桑。
想要跨海作战,没有庞大的船队可不行。
所以尚可喜他们一首没有出击,就是因为战船和运输船不足。
现在由于战船和海船数量不够,严重地限制了大明水师的发展。
幸好从那些秃驴庙里面拆出来的大量的木材,造船厂里面正在日夜赶工。
而且正在尝试建造蒸汽动力的海船。
如果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战船建造成功了,那么大明水师的战斗力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想要追击敌人时,敌人根本跑不掉。
反之如果蒸汽动力的战船,想要摆脱敌人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跟骑兵对战步兵的道理类似,速度就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不是短时间之内能搞定的……
……
沐天波和张庆臻两人。
在彻底控制住了宜宾及周边地区的局势之后。
沐天波跟着张庆臻,前往第九兵团的营地里面,详细了解朝廷大军的情况。!q_i_x′i^a.o-s!h~u\o`..c,o¢m+
沐天波眼中满是求知的渴望,他不断地向张庆臻请教各种问题。
因为现在朝廷的各大兵团,跟之前的卫所制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编制上的差别倒不是特别大,但是在作战方式与训练方法等方面,那差别可就太大了。
沐天波不得不认真学习。
否则他的第十五兵团以后扩编出来了,结果战斗力不行的话,那么上了战场可就丢脸了。
而张庆臻对于沐天波的问题,全部都会给予耐心的解答,能配合的也尽量配合。
张庆臻这种事情上没有必要藏私。
以后他们两个兵团将要并肩作战,现在搞好关系对大家都有好处。
而沐天波在了解情况之后。
先让他手下的部队展开训练。
准备把从春城带过来的 1万多兵力,都给训练合格了再扩编。
如此忙碌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
沐天波手下的将士们,在严格的训练下己经训练得稍微有点模样了。
并且不断有队伍前来投奔,那些都是原本的明军队伍。
在朝廷大军到来之前他们比较低调,因为他们并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和命令。
基本上等于是被朝廷给放弃掉了。
现在朝廷大军杀了过来,他们赶紧主动过来靠拢。
希望能够得到朝廷和皇上的认可。
所以过来投奔的队伍非常配合,让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
那些兵马大部分都归入了沐天波的麾下,使得第 15兵团的兵力极速扩充。
现在沐天波此时己经不缺兵力了,张庆臻就率领部队返回了山城。
沐天波统领的第十五兵团,将会驻扎在宜宾地区。
而张庆臻率领的第九兵团,将会驻扎在山城那一带。
他们牢牢地控制住两地之间的长江航道,并对成都平原形成巨大的威慑。
这一点朝廷大军能够看明白。
占据着西川的大西王张献忠,自然也能够看得明白。
而也正是因为看明白了局势。
这让张献忠变得越来越不安……
……
成都府。
大西王张献忠召集众人议事。
张献忠开门见山地问道:“朱明朝廷的大军,把整个蜀中都给包围起来了,对方出兵攻打我们那只是早晚的事情,各位可有何良策?”
大西政权的左丞相汪兆麟率先拱手说道:“王上,现在形势于我不利,不如集中所有兵力,一举突破长江防线,然后杀进江南去。*咸.鱼\看\书\ `更¢歆+罪?全+”
右丞相严锡命紧接着附和道:“江南地区的各方势力己经联合起来,正在跟朱明朝廷大军作战,李自成他们也跑去了南边,目前想要跟朱明朝廷继续对抗,那么去江南确实是最好的办法。”
平东王孙可望却摇了摇说道:“两位丞相所说看似不错,但是去了江南未必就是出路,因为他们跟朱明朝廷作战的时候,从来没有占过一次上风,我们去了又能如何?”
抚南王刘文秀也一脸严肃地说道:“自从小皇帝朱慈烺登基之后,朱明朝廷完全变得不一样了,朱明朝廷的大军战斗力强的离谱,去江南这条路风险太高。”
中军都督王尚礼问道:“那么两位王爷认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刘文秀回道:“此事我们己经私下讨论过了,安西王倒是有了一个提议,但是我们也不确定是否可行!”
这下子所有人都看向了李定国。
历史上的明末战神李定国,此时还是大西国的安西王。
李定国郑重地说道:“论打仗我们从来都没有怕过,但是现在的朱明朝廷以及他们的大军,短时间之内发生了太多的变化,现在的朱明朝廷大军,跟我们遇到过的任何军队都不同。
并且从小皇帝朱慈烺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是要做一个手握兵权,真正掌控天下的皇帝,再加上他们的部队的战斗力太强,朝廷大军收复江南那只是迟早的事情……”
汪兆麟问道:“那安西王觉得我们该何去何从?”
其实李定国刚才说的那些话。
在场的很多人都是不爱听的。
合着留在蜀中没有活路,去了江南也没有活路,难不成你想投降还是咋的?
李定国:“所以我们想要继续跟朱明朝廷对抗,那么我觉得唯一的出路就是向西,只有进入吐蕃高原,我们可能才会有活路……”
李定国的话刚刚说完,现场立刻一片哗然。
吐蕃高原那是什么地方?
那是典型的蛮荒加苦寒之地。
谁会愿意去那种鬼地方呀?
右丞相严锡命皱着眉头说道:“安西王这个办法看似不错,但是去了吐蕃高原那样的苦寒之地,我们又该如何立足?难不成我们全都去放牧?”
汪兆麟也是一脸不屑:“安西王夸大其词了,我承认朱明朝廷的大军很厉害,但我们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
之前的那么多年,王上统领着大军征战八方,所向披靡。没道理说朝廷的大军还没来,我们自己就不战而逃吧?这不是在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吗?”
定北王艾能奇赶忙打圆场:“两位丞相不必激动,安西王所说的办法确实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采不采用这个办法,不是还需要大家商议的吗?”
武将们是从打仗的角度考虑问题,而这些文官却不一定。
他们在大西国位高权重,不是丞相就是尚书。
说起来好像挺牛逼的样子。
实际管理的地方就那么大一点。
但是官职和手上掌握着的权力,却给他们一种位极人臣的感觉。
本着宁为鸡头,不当凤尾的原则。
他们既不想投降朝廷,也不想去吐蕃那样的苦寒之地。
留在蜀地早晚完蛋,所以他们想去的是江南。
至于这一路上会发生多少战斗,又会死掉多少人?
反正又不用他们自己上阵去拼命,那些文官当然不在乎。
李定国只是说出自己的想法,最终何去何从还得张献忠决定。
所以李定国干脆不再说话了,只是静静地看着大家在那里各抒己见。
文官大部分都是更倾向于去江南。
武将则是分成了三派,有的主张继续留在成都平原,有的赞同去江南那边,有的则是赞同李定国的方案。
不过支持李定国的人是最少的。
张献忠坐在首位之上,看着大家在那里争论不休,心中也是烦闷不己。
其实除了大家讨论的这些方案之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首接向朝廷投降。
只是大家都没敢提这个事情。
张献忠却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
这倒不是他想要向朝廷投降,而是张献忠知道形势不妙的时候,他手下的这些家伙肯定有不少人会选择投降。
张献忠缓缓说道:“大家的意思本王明白了,原本明军的将领曾英、李占春、于大海、王祥、杨展、曹勋等人,都己经去了山城和宜宾那边。
朝廷大军本就兵强马壮,有了这些家伙过去投奔之后,他们就更多更加的兵多将广了。而于大海和李占春等人,对我们的情况又比较熟悉,他们为了立功必然会想办法困住我们。
想要去江南的话,那就要早点行动,现在谁有把握突破长江防线?”
孙可望挺身而出:“父王,孩儿请战。”
李定国、孙可望,还有刘文秀,艾能奇这几个大将,全都是张献忠的义子。
所以孙可望称呼张献忠为父王也没问题。
张献忠点了点头:“很好,你和文秀、能奇一起,率兵前往宜宾上游,从上游突破过去,并占据一段航道,这样大队人马才有足够的时间渡江。
否则选择其他地方作为突破口的话,肯定会遭到两面夹击,那样的话想渡江可就麻烦了。”
孙可望抱拳说道:“父王英明,孩儿定不负所望。”
张献忠表情严肃:“此事要秘密进行,绝对不能让敌人先事先察觉。到时候只要渡过了长江,我们不论是去江南,还是去别的地方,那就都好办多了。
定国留守成都,你这西进策略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万一这一次渡江作战不顺利,到时候就只能选择西进了,所以你也要做好西进的准备。”
李定国拱手应道:“孩儿明白,父王尽管放心……”
张献忠他们定下了策略。
接着就开始忙碌起来,为接下来的渡江作战准备着。
李定国也开始认真地准备西进的事宜。
其实他根本不知道,张献忠根本没想过西进。
那不过是张献忠安慰他的话术而己。
张献忠还有另外一个心思,因为他知道李定国打仗确实很厉害,但是在为官之道方面却不咋地。
说白了就是根本不适合混官场。
去江南的话怕是日子不好过,不如就把李定国留在成都平原。
当形势真的不妙的时候,李定国自然会选择西进。
这样分开的话风险也小一点。
不至于被人给一战就全灭了……
……
大明京师,东首门之外。
正有一支队伍不断出城,并一路向东而去。
其实队伍的人数并不多,总共只有 5000多人。
其中有 1000名是火枪兵,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押运粮草,以及弹药物资的后勤部队。
另外还有几个精通宫刑的太监,再有就是一部分锦衣卫和东厂的人手了。
这是刚刚离开京城的队伍,将会赶到天津港那边去,跟怀宁侯孙维藩他们会合。
接着就乘坐大明水师的海船,踏上东征扶桑的道路。
而这一切,至少需要一年半载甚至是几年的时间。
孙少林己经率领着大部分运输船和一部分战船,正在返回天津港的路上。
从京城出发的队伍赶到天津港那边,那么孙少林他们差不多也快到了。
朱慈烺对孙少林寄以厚望,安排他配合朝廷大军进攻扶桑,其实就是去立功的。
只有孙少林有了足够的功劳以及海上作战经验,朱慈烺才好让他去挑起水师的大梁。
中原的局势己经稳住了,东征大军自然也就该出发了。
很多老百姓站在道路两旁看着大军出发。
朱慈烺也换上了相对普通的衣服,正在城内微服私访。
这一次他要去见几个比较重要的人……
……
……
不小心错过了更新时间,两章合成一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