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刘备大军已从剑阁北上。
魏军各部都加快了迁徙百姓的进度。 曹操更是下令让长史杜袭负责此事。 不多时,杜袭便来到褒城。 “驾!” 一匹黑马穿越营垒。 马上的骑手缓缓下马,令下人拴好马匹,便朝营门走去。 夏侯渊、郭淮已在此等候。 “子绪来了。” “快快请进。” 褒城内,酒肉具备。 主座之上,一身黑衣,面容刚毅的中年儒士正宣读魏公诏令。 “奉魏公军令,为防蜀中滑虏北上,劫掠百姓。” “公欲拔褒城、沔阳、阳平三县民,充实三辅。” “由在下负责迁徙民众,列位将军务必要小心南郑米贼,前来抢民。” 夏侯渊、郭淮见杜袭身上穿着九月新衣,而他们却没收到魏公赏赐,可见魏公对此次大败,已有芥蒂。 郭淮心知,此番损兵折将,已是瞒不住了。 若是迁徙民众再出了意外,别说他郭淮了。 就是夏侯渊也得出来抗罪。 看来得提前把朱文博拉出来,万一真出事儿了,说不准他还能顶一波罪…… “那,魏公对路昭之事,作何安排?” 夏侯渊急切不已,作为宗亲,他倒不担心曹操会迁怒。 再打了这样一场大败仗的情况下,还敢向曹操求情,夏侯渊也是第一人了。 杜袭收起军令,默默走到了次等席位就坐。 “夏侯将军,曹公此次派我前来,一则是为了迁徙百姓。” “二则,也是为了前来稳固军心。” 杜袭,表字子绪,年少出名,被誉为颍川四大名士之一。 年轻时曾带领县兵五十余人,突破刘表上万大军的包围,因此战,名满豫州。 褒城魏军见此人手持魏公符节到来,这才稍稍安定。 “路昭之事,魏公已有所耳闻。” “虽然他麾下兵将并未取得战果,可魏公念在路昭乃是宿将,为大魏征战多年。” “特赐路昭为关外侯。其家中妻女,享受大魏恩泽,不必在没入奴籍。” 夏侯渊闻言大喜! “末将替路昭谢过魏公!” 在大魏侯爵分级当众,有以下几等。 最高一级名为列侯,从大到小分为:县侯、乡侯、都乡侯、亭侯、都亭侯。 都乡侯与乡侯的区别,也就在于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靠近城区者,加一个‘都’字,以做区分。 以上五等列侯,食邑不等,最低的亭侯只有一两百户。 食邑:既是这些户口的租税由侯爵享受。 乡侯、县侯,一般意义上要比亭侯的食邑多,但也因实际情况各自有差。 例如曹操时代,分封的最大的县侯,莫过于张鲁的阆中侯,食邑高达万户。 不过,东汉的侯爵,不享受侯国的治理权。 所有百姓的租税征收上来,会统一由中央财政拨款分发。 张鲁的万户侯,对于早期的曹魏政权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因此在历史上他选择投曹,是绝对活不到第二年的。 按汉制,列侯,都需要‘剖符定封’。 正所谓裂土封侯,国君分封功臣爵邑时,要把信符一分为二,双方各执其半,作为侯爵享受这些食邑的凭证。 列侯往下的侯爵,还有关内侯、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这五等。 如此加上列侯一共六等侯爵,便是曹操在今年十月新指定的侯爵制度。 不过,与大汉的侯爵不同的是。曹操为了减少财政支出,整出了一些野路子。 侯爵自列侯以下便不用‘封’这个字,而是用‘赐’。 这些被‘赐’予的侯爵,仅为爵位的一种品级,多是虚封,无食邑,不能世袭。 曹操给路昭赐予的关外侯,也就是个摆脱士籍的路径而已,仅有爵位虚名,还不需要朝廷颁发饷禄。 典型的,今有付费上班,古有付命封爵。 将士们心甘情愿为我大魏流血牺牲!孤看心情赐你一个名号。 至于普通士卒死了,给家中孤寡一点赏赐就够了,你儿子还得继续当兵。 啥,你不会以为死了就能封侯,脱离士籍了吧,不会吧?不会吧? 普通士卒就是光荣战死,这一个虚名也不能便宜给你。 只有你杀出了名,或者死后被名士举荐,闹出大动静,能成为大魏的模范代表,才能被大魏看中。 模范代表们经过邺下文人团宣传一波,弘扬完我大魏士气后,你的妻女就不必在被贱卖了! 你的子孙也能脱离士籍,从奴隶变成正常人类了。 感动吗?好好跪下叩谢我曹氏恩典,激动地流泪吧! 话说,刘备,孙权这边也有军户。 但没有曹魏那么多灭绝人性的制度。 曹魏这边的军户制度,臭名昭著,历史上,便是大魏吴王看了都直骂娘。 (历史资料来源于陈寿、裴松之、卢弼。去喷这三個人吧,他们太卑鄙了!大魏这种黑料怎么能留下来呢!为什么不销毁!) …… 正如路昭所说,人生如长河,关关难渡。 在曹操设置的这番律法之下,大魏多少将士流血沙场,也换不来这样一个虚名。 如果运气不好,碰不到夏侯渊这样的上级,他们子子孙孙,永生永世都将暗无天日。 事实上,若不是此番魏军大败,军心不稳,曹操也不会破格将路昭拔出士籍。 只有用路昭作为道德表率,褒城的将士们才有信心继续打这场仗。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只需用一个虚名就能勾动最底层将士脱离牢笼的信念。 何乐而不为呢? 路昭的案子算是告一段落。 杜袭很快布告全军,整顿士气。 褒城魏军有了新得希望,这才重新稳定下来。 很快,大魏将士便要开启了二哈般的拆迁旅途。 “所有的存粮全部征收,百姓由夏侯三子分批看护,依次迁往阳平关。” “其余的事情,自有子扬负责安置妥当。” 褒城内,百姓惶恐,老少不安,皆是不愿背井离乡。 饶是杜袭说破了嘴皮子也没用。 历史上杜袭能说服八万百姓迁走,那是因为五斗米教的师君张鲁带头投降。 师君都走了,这些教众自然也跟着张鲁离去。 可如今张鲁投奔刘备,魏军又在褒城四面劫掠,百姓们哪里肯走? 一开始杜袭还是好言相劝,可发现这些五斗米教的教徒冥顽不灵之后,杜袭便冷着脸离开了。 接下来迎接他们的,便是夏侯渊的屠刀! 他在雍凉就是靠着这一手本事虎步关右。 百姓不从命?好啊,太原、兴国、枹罕的老百姓怎么被屠的,这就不长记性了? “放火!” “该杀的杀,该烧的烧。” “把整个褒城周围的村聚全部化为灰烬!” 人口,是三国时代最紧缺的资源。 魏军之所以走到哪,拆到哪,就是不想把任何一户人家留给孙刘。 哪怕是这些人全死在路上糟蹋了,也比资敌好得多。 夏侯渊干这样的事,已得心应手,旁边的郭淮却是满眼震恐。 他还不太适应,甚至感到胆寒。 不过,他会适应的,迟早都会习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