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没大碍。”
林青山觉得他不像没事却没多问,这段时间他忙着盖房,收拾新屋,昨儿又去县城买家具,这才闲下来,完全不知道老宅事。
“那待会儿,我领文娃回老宅看看。”于情于理,都当如此。
林青河还能说啥,只能点头答应。
林青山带着心事回到家,家里仨孩子都起来了,正聚在书桌旁边摆弄着什么。
“他仨干啥呢?”林青山问何氏。
“跟七郎学装订呢,好像说要把之前七郎写的纸装订成书,刚还把我的针借去了,也不知道最后能弄成什么样。”
“是吗?”林青山好奇,连忙凑过去看。
现在书贵,质量还一般,林振文就想把他哥的手写纸装订成册,为此还专门买了硬纸。
他原本想着装订成册不难,真要动手才发现一点也不简单。现在纸质不比后世,稍用力就会皴皱。再加上他哥默文时并没想着要装订,单页横平竖直,规规整整,但字体难免随着纸张字数变化,单看很行,装订在一起就不那么好看了。
这些都给装订带来不小的麻烦。这样想着,林振文瞥了眼折慈。
折慈抬了抬眼皮,没说话。
“哥,该咋做啊?”林振文凑到折慈脸前头。
“做事想一出是一出,既如此你倒不如买白页回家,那样反倒省事。”折慈伸手抵住林振文的脑壳,指出问题。
林振文一听,深以为然,现在想想直接买空白书页回来确实更方便。
话是这样,折慈还是教他动手,“既然好奇那就亲自动手试试,免得总是想着。”
林振文照他哥说的先裁出大小适当的硬纸,然后把手写《论语》按篇目和页数排列整齐,贴在硬纸上裁成一样大小,沿缝撞齐。前后中间各加硬纸增加硬度,之后用针钻四孔,缠绳打结,简单的线装本就完成了。
折慈用毛笔在书面写上“论语”,并在扉页签名“折慈”。前二字浑然大气,后二字笔顺苍劲,看着竟然完全不像出自一人之手。
只是装订好的书鼓囊皱巴,质量还不比书店手抄本。
林振文揉揉发痛的手指,有些兴致缺缺,林青山却激动得不行。
第0035章 ? 第 35 章
◎甘霖◎林青山从前只是听说, 周围人都说读书贵,今日去县城他却是真正见识到了。一本书二两银岂止是贵,当时他心里就骇了一跳, 心想怨不得农户一家十几口都负担不起一个读书人。
现在仨孩子装订出一本书, 转个念头想想就是挣了二两银, 教林青山如何不兴奋?
“这个好, 这个好, 七郎啊,没想到你还能造书, ”林青山感慨万分。
林振文被他爹的用词唬了一跳, 心说平常他拿这些书页练字背诵, 他爹出了一脸欣慰可没有其他感觉, 现只是把这些书页装订成册, 他爹就大发感慨, 真真是……
重形式多过内容!
折慈显然也没预料到这如此,他先是眨眨眼睛, 然后哑然失笑。本来是想教育人行事要考虑周全, 切忌突然决定,现在看来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
“文娃,你就照这本书好好读, 跟你哥好好学, 啊。”林青山围着书桌左瞧右瞧, 忍不住又叮嘱林振文。
“爹,我平常看的也是这些书页。”林振文忍不住说道。
林青山小心翻看了几页, “是, 是吗?”
“啊。”林振文肯定点点头。
“那你得好好再看看, 这可是一本《论语》, 书铺一本要卖二两银子呢。”林青山咬重“二两银子”。
“哦。”林振文只能点头。
林青山反应这么大不是没有理由的,他自己虽然没读过书,但是大伯,侄子都读书,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他知道读书是讲究顺序的,开蒙认字写字,先读“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然后读《孝经》,再读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建规模,立根本,激发越,尽其精微。(1)
这几本书意层层递进,内容不断加深,顺序一般不会颠倒。
虽说文娃才六岁,但现在开蒙其实已经算晚了,似他这个年纪?*? 当该读完《论语》,至八岁读完四书。毕竟后面的五经因为内容晦涩难懂,需要花费更长更久的时间。
就算是照着这个规划,真正把四书五经读完,少说也得十五六岁往上走了。
现在文娃开蒙,就以《论语》开篇识字写字,林青山当然知道他家七郎肚子里有东西。一个人读没读过书,就算从来不提也能体现在他的日常行为上,折慈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只是林青山觉得他家七郎应该没有教人经验。只是他自己都不识得几个字,家里条件实在有限,又看俩孩子一个教一个学,整天是忙得不亦乐乎,他又不知道该如何建议。
所以,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