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丘教书种田的高启,机缘巧合之下,也得到一份民报。
高启看到上面的《水浒传》内容后,便准备破口大骂。但一眼扫过去,发现还有一篇是宋濂写的散文,压抑着心中的怒火,仔细看了看这篇散文。
高启心想这宋濂不会是老糊涂了吧,他宋濂的文章堪称天下第一,怎么会跟这些个小说扯到一块。
好奇越想越迷糊,最后索性也不想了,动身前往应天府。
到了应天府,正好赶上新一刊的民报发售。
高启寻着人流,找到了丘元良。
“掌柜的,你这上面这个宋濂的文章不会是找其他人代写的吧?”高启问道。
“要买去后面排队,一看就是从哪个乡野来的,还在这问东问西,别耽误掌柜时间。早就有人拿着去问过宋大学士了,宋大学士亲口说的,就是他亲手送到掌柜这的。”不等掌柜开口,一个排队的儒生不耐烦地说道。
“你还是后天再来吧,这也没多少了,你现在去排队,还没到你就怕是已经卖完了。”丘元良对高启说道。
““大家不要挤,今天没买到也没关系,我又新雇了伙计,后天大概能有两千份!”丘元良喊道。
高启也没说什么,径直前往宋濂府上。
高启等了好久,宋濂才从宫里回到府上。
“一向清高的你,怎么会让你的文章和那些小说凑一块呢?”高启问道。
“你就为这个事还专门来一趟应天府啊。”宋濂说道。
“小说这种东西怎么能入大雅之堂呢?什么演义、小说、戏曲,这些都是些什么啊。毫无文采可言。诗歌才应该是主流文学。”高启说道。
“我啊,劝你闲暇的时候也多看看佛经。”宋濂说道。
“主流不主流这不都是人说了算吗?大家喜欢什么,什么才是主流。你写的诗歌确实很好,有几个人喜欢呢?”宋濂接着劝道。
“那是他们不懂欣赏。”高启说道。
“你呀。这民报,最开始就是小说和志怪奇闻,但卖的很差,不过百姓却非常喜欢啊,你说说这是为什么。我的文章替换志怪奇闻之后,大家排队抢着买,但老百姓却说我这文章还不如那志怪奇闻。你说说这是为什么呢?”宋濂问道。
“这……这不就是他们不识货吗?”高启说道。
“一个两个说不好,或许是他们不识货,但很多人都说不好,难道真的是大家都不识货吗?”宋濂问道。
“你的文章大家有目共睹,你也说了,你的文章写上去之后,大家排着队去买。”高启说道。
“一份五十文,儒生买的起啊。百姓虽然喜欢之前的那些,但喜欢归喜欢,百姓哪有钱买啊。你有你喜欢的,他有他喜欢的,哪有什么高下之分。这几日,你就在我这住下,多去看看百姓对这些的看法。”宋濂说道。
高启说不过,只得先住了下来,看看情况再说。
这这几日,徐达发现这徐辉祖有些变化,准确说已经不能算是变化了,都能说得上是转性了。
平日里哪怕徐达在应天府,徐辉祖也只是有所收敛,这几日,又是嚷嚷着学围棋,又是盯着那民报,一到开售的时候,徐辉祖就带着徐妙云去买了。
徐达也有些好奇,便找徐辉祖要来了民报,看了一份后,徐达又问徐辉祖要了其他的那些。
徐辉祖一开始压根没注意到什么民报,免费送的东西徐辉祖压根不可能去拿。还是被拉着去,听了些说书先生说水浒,感兴趣之后打听之下才注意到民报的。
徐达看完后,急急忙忙带着民报入宫了。
“陛下,这是近些日应天府颇受欢迎的民报。上面这个《水浒传》臣觉得写的很精彩。”说着徐达便把民报递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接过后,只是放在桌子上,并没有打开看。
徐达一头雾水,没看懂朱元璋什么意思。
“标儿,你给魏国公说说吧。”朱元璋说道。
“儿臣遵旨。”朱标答道。
“魏国公,父皇早就看过了,孤也看过了。”朱标说道。
“都说了吧。”朱元璋开口说道。
听到朱元璋这么说,原本还在犹豫的朱标接着说道:“这个民报是郑国公搞出来的,孤也有参与。每一刊都会先送到父皇手里,父皇许可之后,才会售卖。而这《水浒传》拿来的时候,已经快写完了,这上面也才只是开了个头而已。”
“这里面还有些算计,故而并未对任何人提及。”朱标接着说道。
“这郑国公在战场上主意就多,这回了应天府主意还是那么多。既然里面还有些算计,臣也自当守口如瓶。”徐达说道。
“正好你来了,陪咱下盘棋。”朱元璋说道。
下完棋后,徐达回府的路上,思考着派个人帮忙盯着点那个铺面,这难免有些生了歹心的人。
“先生,今日请先生前来是在下确实仰慕先生所做的这《水浒传》,想邀先生来我书坊,在下愿助先生刊印这《水浒传》。”
“掌柜有心了,不过这《水浒传》并非在下所写,乃是先师遗作,在下不过是按先师临终之言,加以改写。”罗贯中说道。
“无妨,在下确实对这《水浒传》赞叹不已。还请先生来我这书坊,在下助先生售卖此书,必能畅销天下。”
“承蒙掌柜错爱,不过在下已在那民报刊印这《水浒传》,确实不便再去掌柜书坊。”罗贯中解释道。
“先生信我一言,那个民报,没什么出路的,儒生买民报,看中的是宋濂的文章,而非那《水浒传》。”
“掌柜也莫要再劝了,在下心意已决。”罗贯中坚定的说道。
“先生,这应天府很大,但也很小。先生可要三思啊。”
“掌柜的。若是没其他事,在下失陪了。”说着罗贯中起身离去。
“先生,莫要敬酒不吃吃罚酒。”
罗贯中压根没理会,直接就走了。其一、常遇春对他算是有知遇之恩,之前在杭州府,他也曾找过无数书坊,都被回绝了,常遇春直接把他叫到应天,还专门搞了个他也不明白的民报,关键是这《水浒传》还能跟宋濂的文章刊登在一起,一下子抬高了《水浒传》。其二、常遇春贵为国公,这应天府能给常遇春上眼药的恐怕只有朱元璋了,至于别的什么妖魔鬼怪,来了就是送死。其三、常遇春对他写书确实有帮助。
这一日早朝,孔希学又开始作妖了。
“臣孔希学,弹劾宋濂,与商贾勾连,坑害儒生钱财。”孔希学说道。
常遇春急急忙忙站了出来说道:“宋大学士向来清廉,此事满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臣请陛下治衍圣公构陷之罪。”
事是常遇春引起的,怎么也得自己站出来解决。
“陛下,这便是那所谓的民报,就这么一张纸就卖五十文,最初本没有多少人买,后来不知为何,宋大学士的文章出现在上面,便引得儒生哄抢,甚至还要加价才能买到。”孔希学说道。
“那也是因为儒生想要瞻仰宋大学士的文笔,衍圣公如何就认定宋大学士勾结商贾呢?”常遇春问道。
“宋大学士一向清高,从未让商贾刊印过自己的文章。若不是其中有巨大利益,臣想不出还有什么原因能让宋大学士同意刊印自己的文章,宋大学士已不配教授皇子们了。”孔希学说道。
“宋大学士就在大本堂教授皇子们课业,叫来一问不就知晓了。”徐达站出来说道。
不一会宋濂便来到了大殿。
“宋大学士,衍圣公弹劾你与商贾勾连,坑害儒生。你可有什么要辩解的?”朱标问道。
“不知衍圣公说的是勾连了哪个商贾?又坑害了哪个儒生?”宋濂问道。
“就是这民报的掌柜。”孔希学拿着民报挥了两下说道。
“臣确实将自己所写的文章拿给丘掌柜刊印。”宋濂问道。
“宋大学士为何要将文章准许那民报刊印?”孔希学说道。
“大明并无律令,不让臣将文章拿给别人刊印啊。臣不过是出于好心。”宋濂解释道。
“好心?我看不过是被巨大利益收买了。这有不少儒生加价才能买到。”孔希学说道。
“臣从未收过丘掌柜任何财物,陛下随时可派人去我府上查,臣府上若是有一件超出臣的俸禄以及陛下赏赐的财物,臣甘受责罚。臣只是听闻那丘掌柜无偿赠与百姓那民报,一里百姓一份,而这一里之中总有识字之人,这些人便可教那些孩童识一些字。臣深受感动,便将自己的文章送与丘掌柜刊印。臣不过是希望大明百姓能多识一些字。”宋濂解释道。
这些其实都是常遇春教宋濂说的。
“若是要说这利益,臣觉得大明能有更多百姓能够识字,这确实是个非常大的利益。”宋濂接着说道。
“至于衍圣公所说的坑害了儒生,臣就更不明白,此话从何说起了。臣的文章刊印前也是五十文,这刊印臣的文章之后,丘掌柜也从未涨过一文钱。百姓确实有人加价卖给了儒生,但这关臣什么事,又关丘掌柜什么事。”宋濂继续说道。
“衍圣公,莫不是觉得这丘掌柜赠与百姓就是坑了儒生?这儒家语录可是一直都卖的不便宜啊。”常遇春补充说道。
“刊印书册都是需要花钱的。”孔希学解释道。
“丘掌柜刊印就不需要花钱了?我看衍圣公远不如那丘掌柜啊。若是衍圣公依然觉得丘掌柜赠与百姓是在坑害儒生,那便禁止丘掌柜继续赠与百姓,还儒生一个‘公平’。”常遇春说道。
“衍圣公,你可还有什么要说的?”朱元璋问道。
“臣误信谗言,未经查实便弹劾宋大学士,臣甘受责罚。”孔希学说道。
“传旨,孔希学罚俸一年。”
“臣,领旨谢恩。”
退朝之后,常遇春便找到了丘元良。
“丘掌柜,鱼儿上钩了。再给城外百姓送一次,以后就不要再送了。”常遇春说道。
“小人明白。”丘元良说道,心里乐开了花。
“最后一次送的时候,你务必亲自跟着去送,并且告知百姓,你赠送他们这个,被孔希学借题发挥,弹劾了宋濂,以后不让你赠送了,你也不敢得罪孔希学,这是最后一次赠送了,以后再也不敢赠送了。”常遇春说道。
“草民,一定亲自去办,一字不差的转达百姓。”丘元良说道。只要以后不送了,亲自跑一趟又如何,丘元良心想。
“另外,以后改成三天一刊,你得准备刊印这整本的《水浒传》了,先生写完之后就开始。不过在民报刊登完《水浒传》之前,绝对不许走漏风声,也不许售卖。”常遇春说道。
“草民遵命。”丘元良说道。
“这段时间,你这边遇到什么情况没有?”常遇春问道。
“草民倒是有些听闻,私底下好像有人开始盗印了,还在私下售卖。”丘元良说道。
“这个我早有预料,你每日刊印的都卖光了吗?”常遇春问道。
“半天内就卖光了。”丘元良自信的说道。
“你打听打听,这些盗印的,都卖多少钱?大概卖了多少份,打听清楚了跟我说一声。”常遇春说道。
“小人明白。”丘元良说道。
“近些日子,有没有什么人上门找茬,之类的?”常遇春问道。
常遇春心想,这么长时间了,也没条鱼上钩,不合理啊。
“并没有任何人上门找茬。早些时候,衙役确实上门准备将小人拿回衙门,却被一个少年阻止了。小人多番打探才得知,那是魏国公家的公子。”丘元良说道。
“哎,被这小子坏事了。还想着会有什么人上门找茬呢。”常遇春说道。
“小人不明白郑国公的意思。”丘元良说道。
“我现在身兼右御史,有监察百官的职责,巴不得有哪个不长眼的送上门呢。”常遇春解释道。
“没人找茬就没人找茬吧,安安稳稳也好。你先去忙吧。”常遇春安慰道。
“草民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