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卡卡小说网 > 灵异 > 洛阳风水师 > 第31章 天津桥下话风水洛浦水边论功罪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望着洛阳桥下的洛河水,我突然想起王湾的这首《次北固山下》,轻声吟咏起来。此时已近初夏,随着下游橡皮坝开始蓄水,加上水量增大,此时从桥上看下去,在月光的映照下,洛水正呈现着“潮平两岸阔”的壮丽景象。

平时在家的时候,我每天下午都会到这里跑步锻炼;晚上吃完饭,我也会在看书写作之前,到这里遛弯儿构思;偶尔遇到心情烦闷,我也经常会来到这里长时间走路,驱散心头的焦虑……最近南北奔波,我已经久违了这种日常生活,所以今晚吃完饭之后,我又“偷得浮生半日闲”,重新来到这里散心。

吟诵完毕,我不觉又联想到另外一首唐诗: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杜甫的《旅夜抒怀》。不知怎么的,我总习惯性把这两首诗联想到一起,这自然是因为诗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诗句句式相近,风格有相似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两位大诗人还都是唐代的洛阳人。

两人的生卒都各自相隔二十年,他们一生也都只当过低级官吏。但有一点,两人却有着根本不同: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四年,王湾就去世了,他有幸躲过了那场大灾,一直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他的诗风就显得昂扬向上,即便是思乡的诗句也显得意气风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也一向被视为盛唐气象的标志。

杜甫则没那么幸运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就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前一个月。在这首诗里,他写到自己因为在长安混事由,顾不上寄居在长安东北蒲城的妻子儿女,回家探望的时候,儿子已经被活活饿死!所以我一直就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各种社会矛盾的总爆发,而不是偶发事件。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样的诗句气象雄浑,但联想到杜甫安史之乱后飘落江湖的生涯,联想到他客死于洞庭湖小船上的悲惨命运,这诗句就显得格外凄凉和孤独。

“家国一体,家国一体啊……”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感叹起来,是的,无论你关心不关心国家大事,个人命运总是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躲也躲不过去。

正胡思乱想间,突然包里的手机响了。我掏出一看来电显示,果然又是阴魂不散的孬蛋。

“哥,你在哪儿?”

“洛阳桥,在洛浦公园散步呢。”

“那正好,你就在那等着啊,我们一会儿就到!”

我们?还有谁,难道又是那老头?

十分钟后,从公园大门开进来的一辆黑色轿车证实了我的猜测——洛浦公园虽然是开放式公园,不管什么人都可以从河堤任意一处上来,自由通行和游览,但自行车和汽车则不许在河堤的道路上通行。不过凡事都有例外,作为公园的开创者之一,老头儿的专车开进来,估计公园的管理人员也是不敢拦的。

我走过去后,果然见老头佝偻着身体,从车里钻了出来。半月没见,老头上次还只是面容和头发上显出老相,现在那衰老和颓唐之相已经遍布全身,他曾经挺得笔直的腰,如今都已经弯了!

“茂才先生好雅兴啊!那正好,咱们一起在这月夜下的洛浦走走如何?”虽看不清老头儿的面容,但我相信他的微笑也一定是强挤出来的。

“行啊,张书记,反正我这会儿也就在散步。说实话,作为老洛阳人,我一直想向你当面道谢的,不为别的,就为这座洛浦公园。”我诚恳地说。

“哈哈,我还是第一次听茂才先生当面夸我呢。不过别叫我书记了,省委已经和我谈过话,我就要离开洛阳了,到省政协工作。今晚也是想走走看看,算是和洛阳道个别……”

我心里一咯噔,看来,靴子是真的要落地了。

心里这么想着,我的脚步却没停,跟在老头儿后面,和孬蛋一起沿着数十里长堤缓步行来。

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余年,经过历代的营建,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风景之胜。唐宋时代的洛河,桃李夹岸,杨柳成荫,长桥卧波,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就有了“洛阳八大景”中“洛浦秋风”的美景。想当年,一位领导来洛阳视察,看到当时已成为荒草滩的洛河滩,就曾经建议洛阳人有条件的时候,恢复其昔日的盛况。因为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个项目迟迟未能上马。也就是在老头儿他们这几批新领导主政洛阳后,公园才破土动工,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兴建,“洛浦秋风”不仅恢复昔日面貌,长度和规模已经远远超出历史上的规模,一度成为全中国最长的沿河开放式公园。

洛阳作为千年帝都,自古以来就有数不清的美景。古人总结了洛阳历史上最美的八处景色,并称“洛阳八景”,它们文词上两两相对,分别是“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洛浦秋风”、“天津晓月”、“邙山晚眺”、“平泉朝游”和“铜驼暮雨”。这八景中,与洛水有关的,就有两个,一个是洛浦秋风;一个是天津晓月。

“前不久,听考古部门报告说,天津桥的遗址就在这水下面?”刚走没多久,老头儿的脚步就停下了,此处正好在洛阳桥和上游“老吴桥”已经残断的桥墩之间。

当年隋炀帝大修洛阳城,他在洛阳城南洛水渡口上建了一座浮桥,以铁索相连,隔岸还建了四座阙楼。既然皇帝是“天子”,古代的渡口又称“津”,所以这桥就被命名为“天津桥”。据说桥上有一亭子,每逢皓月当空,于黎明前登桥临亭俯望,四周碧水皆能见月,乃洛阳八景之一“天津晓月”。如果说洛阳是隋唐大运河中心的话,那么这座天津桥就见证了大运河初创时期的鼎盛与繁华。到了唐代,浮桥变成了石桥,成为风华东都的一处绝佳赏月之地。

可惜到了宋代,随着游牧民族的大举南侵,洛阳再次成为一座废都,天津桥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我也听说了,”我顺着老头的话头继续说:“据说走向和今天洛阳桥不大一样,相对于今天的河道来说是斜着的。”

“桥没有斜,应当是河道改了。”老头儿纠正我说:“从遗址上看,天津桥的走向是正南正北的,正对着南面的龙门,那条从洛阳的宫城通向皇城,又贯穿了天津桥和龙门的中轴线,真是大手笔啊!”

“是的,据说是隋代的宇文恺主持修建的,这位宇文恺要活到今天,绝对是大师级的规划专家和设计师。”

我们继续往前走,没几步就是“老吴桥”的残桥了。“老吴”,指的是当时占据洛阳的北洋军阀吴佩孚。这位秀才出身的武将成为北洋军阀的后起之秀。他以洛阳为中心,扩充武备,巩固势力,成为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被那本杂志称其为“中国最强者”。吴佩孚把洛阳当成了自己统一中国的总根据地,所以大修洛阳城,这座老吴桥就是当时大规模建设留下遗迹。

或许是冥冥之中预示着他统治的短命,这座桥建成的当年,就遭遇了一场洪水,钢筋混凝土的桥居然没能扛住,直接就在洪水中垮塌了,只留下今年的部分残桥,孤零零伫立在河滩里。

看着岸边的残桥,老头儿背着手半天没有说话。

“其实,”老头儿终于开口了:“不管吴佩孚是不是军阀,他也是真爱洛阳,希望洛阳好的……”

“是的,吴佩孚主政洛阳期间,发愿要在洛阳种下四万万棵树,既象征着中国当时的四万万民众,又要彻底改变洛阳的面貌——单就这一点,您不比他差。”

老头儿回头看我半天,然后默默冲我点了点头。

是啊,他当然明白我的意思。洛阳这些年,北面的邙山、南面龙门山、西面的周山,还有道路和河流两旁,雨后春笋般新建了许多森林公园和城市园林,我们此刻正在漫步的洛浦公园,也是其中之一。想当年,洛阳人扶老携幼,热火朝天地植树造林,把曾经的荒山秃岭,建设成了今天的大花园,眼前这个我并不喜欢的老头,在里面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在我们从事风水堪舆的人来说,住人的地方就该广种花草树木,《阳宅十书》里就有‘人不居草木不生处’的话,因为草木具备‘藏水’、‘避风’、‘陪萌地脉’和‘增旺增吉’四大功能。所以我是最看不得乱砍树木的行为,这些年咱们这儿大搞基本建设,城市区也干了不少这样的蠢事。”

“城市要发展,人民要生活,有的时候也是没办法的事……”

没办法?我心头一时火起,不过想到老头儿目前的处境,把想说的话又咽回去了。

一路行来,不知不觉我们就已经来到上阳宫水面。

“听说有人想在这里搞仿古建筑,恢复唐代上阳宫的部分面貌,不知道是真是假?”我随口闻到。

“有这回事,不过这已经不是我能拍板决定的事情了。茂才先生怎么看这件事?”

“不置可否。”我笑了笑说:“洛阳人常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他就是建得再好那也是假的,不过要是真能在洛河岸边添一个景,再增加点旅游收入,我也乐观其成。”

“听说武则天是死在这里的?”老头儿突然的问话,让我一愣。

“是的。女皇武则天统治的最后一年,宫廷里爆发了‘神龙政变’,以张柬之为首的一班文武官员率领羽林军,诛杀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拥立太子李显为皇帝,恢复了李唐统治。

“政变之后,武则天就移居到了上阳宫。其实,上阳宫本来就是武则天的后老公高宗李治生前重修的,他俩曾经长期在这里居住、听政,武则天死在这里也属于正常。但自打她死之后,上阳宫慢慢就成了冷宫,妃嫔被皇帝冷落,或者皇帝死后,他们的妃嫔也大多居住在这里。”

“冷宫?”看来这句话又触动了老头儿的心事:“现在我也是被打入冷宫了啊……武则天后来是不是和他老公合葬了?”

“呵呵,武则天其实有两个老公,一个是太宗李世民,一个是他儿子高宗李治——在今天这当然是乱伦了,不过作为有鲜卑血统的李唐来说,这不算多大的稀罕事,后来的玄宗不就霸占了自己的儿媳杨玉环吗?”我笑了笑,继续说下去:“高宗病逝之前,武则天就已经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开始修建乾陵。谈到乾陵的选址,在我们风水圈里一直有一个传说。”

“嗯?什么传说。”老头儿停下脚步,回头看着我。

“唐十八陵都建在渭北高原一带,具体到乾陵,据说两位名扬天下的高人,即星相家袁天罡和皇宫里专掌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一起承担了风水堪舆的选址任务。”

“是编写了《推背图》的袁天罡和李淳风吗?”

“是的,正是他们,传说那是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让他们写的。袁天罡接旨后遍寻黄河两岸,没找到合适的地方,在关中地区,他子时出来夜观天象,只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恰好与北斗相交。袁天罡认定是块宝地,于是急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但一时找不到东西作记号,就摸出枚铜钱放地上再盖上浮土,这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李淳风接旨后,沿渭水东行寻找宝地。一天正午艳阳高照之时,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少妇五官齐全,一对乳房坚挺对称,连乳头、肚脐都也都具备。李淳风大为吃惊,于是抓紧上山,以身影取子午线,以碎石摆八卦阵,随后拔出发簪,在阴阳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后,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武则天听二人选中吉地,派人去复查。大臣来到他们所描述的山丘后,发现李淳风的留下的那根发簪,不偏不倚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于是,武则天下令立即开工,很快就将乾陵修好,安葬了高宗。武则天去世,她的儿子中宗李显下令将母亲与父亲合葬于乾陵。”

“你去过乾陵吗?”老头又问。

“去过。”我如实回答:“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合,乃生万物。乾陵地形地貌完全应合了风水学说,是绝佳样板,自然是去过的。渭北高原上,排列着唐代的十八座陵,后来黄巢造反的时候,把这些陵大多都发掘过,唯独乾陵幸免于难。据说除了乾陵以山为陵,以巨石堵塞墓道,还以融化的铁汁浇铸了石缝,即便后来民国时期孙连仲用现代黄色炸药去炸,都没有撼动这千年的墓穴,使得它成为关中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掘的皇陵。”

“那你也一定见过那块无字碑了?”

“不光见过,还认真研究过,不过好像也没得出最终结论。”

“嗯?有那么复杂吗?”

“倒不是复杂,而是有人刻意不想让后人知道。

“其实乾陵前面并立着有两块巨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她还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您知道,武则天也是个书法家,咱洛阳东面偃师市缑山之巅,就有他写的‘升仙太子碑’,无论是碑顶上的鸟虫体飞白书,还是碑文的章草,在中国书法史上都留有地位的。

“东侧的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这块巨碑按今天的说法,近百吨重,却不着一字。关于‘无字碑’上为什么不刻字,千百年来,民间的说法不一。”

“那你就说说看,都有什么说法?”老头儿的好奇心让我多少有些诧异,不过我还是接着说了下去:“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为了自夸,说明自己建立的功业无法用语言描述。要说起呢,武则天执政50年,稳固和发展了唐初的‘贞观之治’,还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更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这一点可不是后世的慈禧太后之类的能比的。

“第二种说法,是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不敢留下文字。

“第三种说法也就流传最广的,那就是以武则天的聪明睿智,碑上不着一字,‘千秋功罪,任后人评说’。”

黑暗中,我看到老头儿又默默点了点头:“茂才先生是不是也认同这种说法。”

“我是个食古不化的书生,凡事爱较个真,这些说法我其实都不太认同。”

“唔?为什么呢?”

“我曾经看过陕西文物研究所的一个报告,在做调查时,他们发现‘无字碑’的阳面从上到下刻满了方格子,排列整齐。这些方格子不是后人刻的,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它们就是当初准备在石碑上刻字用的,而且已经准备好了碑文。根据留在碑面上的格子计算,碑文大约有3300多字。

“那为啥没有刻上去呢?”

“有历史学家做出了这样的推测:武则天生前已经撰写好了碑文,并交给了李显。但‘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让位给李显,国号大周也恢复为唐,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却长期在惶恐中度日,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发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母亲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不说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了一块‘无字碑’。”

“那茂才先生您是怎么看?”

“我?”我愣了一下,笑着说:“既然都是猜想,我倒是更愿意从世道人心上去猜测。

“中宗李显在埋葬母亲武则天的时候,把女儿永泰公主、儿子懿德太子等人也平反昭雪,厚葬在乾陵周边,成为乾陵的陪葬陵。他这一对儿女,也就是武则天嫡亲的孙子孙女,只是因为背后议论了几句,觉得奶奶那么大年纪,宠爱二张兄弟不够检点,就被张易之告到武则天那里。

“要知道,咱中国人都习惯于‘隔辈亲’,父母对自己儿女可能会严厉,但对于孙子孙女,一般都会无原则地溺爱。但武则天就是武则天,她一怒之下,居然让人把自己的孙子、孙女乃至孙女婿,全部杖杀!而且,17岁的永泰公主死时,尚怀着身孕……”

“这女人也真是够毒的。”历经残酷的政治斗争,但听到这件惨案,老头儿也不免吃了一惊。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暗夜中,我轻轻吟诵起来:“这是章怀太子李贤的《黄台瓜辞》,他后来因被诬陷‘谋反’而被迫自杀,他不过是被武则天所杀的众多儿孙中的一个而已。为了登上权力的顶峰,武则天无所不用其极,纵然是亲骨肉,也不过是她登上政治舞台的阶梯而已。如果这阶梯成了绊脚石,她也会毫不犹豫地踢开。

“所以面对这样一个母亲,秉性良善却窝囊至极的中宗李显会做什么?会说什么?又能在那方百吨巨碑上刻些什么文字?恐怕只剩下默默无语的两行清泪了吧……”

“千秋功罪,千秋功罪……”老头儿默默念叨着,背着手继续沿着河堤向西走去。

这正是:

两朝功罪乾坤定,

二子文书日月光。

太息斯盟谁复主,

代兴今者得黄张。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回分解!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