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选择了常山国的治所元氏县,准备在这里再跟赢武决一死战。
同时,袁绍调集冀州的所有兵马,前往元氏县会合。
袁绍还给并州的高干下令,让他率领大军前来元氏。
幽州的袁熙,正在跟公孙度打得难分难解,袁绍没敢从幽州调兵。
只是,让袁绍没想到的是,赢武只是在邺城待了两天,就举兵十万北上了。
这就让袁绍有些尴尬了。
调拨冀州兵马的命令刚刚下发,几天的时间铁定不够啊。
高干从并州率兵支援,几天的时间也是不够。
元氏县中,只有五万兵马。
邺城二十万兵马,都不是赢武的对手。
元氏县的五万兵马,对抗十万秦军,够袁绍喝上几壶的?
更不要说,袁绍麾下的大将,也更加凋零了。
吕旷兄弟,以及张郃和高览投降了赢武。
朱灵和马延战死邺城。
眼下袁绍麾下大将就只有淳于琼、韩猛和蒋奇三人了。
谋士呢,辛毗兄弟没能逃出来。
荀谌没能逃出来。
只有沮授、逢纪和许攸三人。
这三个,都是极为厉害的谋士,使得袁绍的谋士阵营还是非常厉害的。
得知秦军北上的消息,袁绍就将沮授、逢纪和许攸都喊过来,商议对策。
意见不统一了。
许攸说道:“启禀主公,我军兵力不足,不可再与秦军处处为战。”
“眼下之计,唯有舍弃冀州,退守并州。”
“一来,并州与冀州兵力会合,方有一战之力。”
“二来,并州地势复杂,非冀州这般一马平川,可使得秦军骑兵优势尽去。”
“三来,并州与冀州之间,还有张燕的十万大军。”
“若主公能派人说动张燕,与我军两面夹击,攻秦军之不备,必能大败秦军。”
“第四,眼下已经是天下诸侯生死相关之时。”
“主公可派人请曹操出兵,三路夹击秦军。”
“曹操必知唇亡齿寒之理,若主公再败,则曹操也会亡时不远。”
“第五,若此事当真不济,主公可以向西退入凉州,与马腾、韩遂二人合兵,以西凉铁骑之优势,再战赢武。”
听起来,许攸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但沮授却另外有主张。
“主公,授以为,我军不可再退,应该在元氏与秦军一决胜负。”
“其一,邺城之败,乃是败在吕旷兄弟投敌,里应外合。”
“如今,不管是淳于琼,还是韩猛和蒋奇,都是跟随主公多年的心腹,不存在内奸之事。”
“其二,我军已败两场,若此番再不战而逃,试问主公,我军还有何士气?”
“即便这部分兵马带往并州,其心已经对秦军产生恐惧,还有几分战力?”
“其三,冀州之地,北是幽州,西是并州,乃是可战可退之地。”
“冀州各地兵马,加起来也有数万。”
“若主公逃亡并州,则冀州各地必然会望风归降秦武,等于是送给秦武数万兵马,以及百万百姓,此乃增敌损己之法也。”
“其四,我军若能坚守元氏,一旦表公子的大军来到,冀州各地兵马勤王,便可三路夹击,共破秦军了。”
沮授的话, 听起来也有道理。
袁绍本就是耳根子软,更没有曹操的谋略和决断,自然就不知道是该听许攸的呢,还是该听沮授的呢?
无奈之下,袁绍只得向逢纪求助:“元图以为如何?”
谁想到,逢纪没说是许攸的建议更有道理,还是沮授的计谋更有可能。
“主公,纪以为,主公可派人北上幽州,与公孙度谈和。”
“眼下秦武实力已成,不管是主公,还是曹操,或者公孙度,都不是他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