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第一点暂且不谈,但第二点,时间,显然明思宗并没有充足的时间。
李承乾看耶耶想了半天,这时候好像已经没有那么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了,于是便向李世民表达了自己的疑惑:“耶耶,为什么那个明光宗身体不适,太医要给他开泻药?”
他可是看得清清楚楚,那个明光宗登基后身体不适,结果太医院就给他开了泻药,然后他的病情就更加恶化了。
宋朝,开宝年间。
赵匡胤确实也为明神宗的操作感到震撼,此时他觉得那个庙号真是定的非常巧妙。只是,对于他而言,更重要的还是明熹宗和明思宗时期的事情。
党争,党争!
他有些恍惚:“我大宋日后会出现的党争,也如这明朝的一样吗?”明朝的党争已经是这种鬼样子了啊!
明熹宗时期,东林党众正盈朝,随后又和宦官魏忠贤的阉党展开斗争;可到了明思宗时期,阉党倒台后,剩下的可不只是东林党,还有宣党、昆党、齐党、浙党……这些个党派总不能是突然一下子就蹦出来的吧?
那之前,在明熹宗时期,斗争的双方,东林党和阉党之中,有多少人是真正的东林党,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阉党?
赵光美也有些不想接受这种可能,这种大宋也是这样搞党争的可能:“但要是这么说的话,那随后的党争只会越发激烈,根本不可能缓和。”
阉党倒台,东林党追杀残余的阉党成员——这些残余的阉党成员,是正儿八经的阉党成员,还是说其他当时站到了阉党一方的党派?以及,其他与东林党不和的党派?
而在当时的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中,在这两面大旗之下,到底参与进去了多少大臣?
中央朝堂有多少人?全部还是大半?地方官员封疆大吏、包括边将们又参与进去了多少?
就像是神迹说的那样,在党争的这面旗帜之下,在这样的官场风气之中,人人结党,人人参与,不参与的也会被随机打上某一个甚至某几个党派的标签。
这样下去,明朝能好才怪。
赵匡胤叹道:“依照神迹所述,这个明思宗大约在处理阉党的时候,打击面积非常广。”雷厉风行、彻底清洗,不是坏事;但是,如果东林党和阉党的这两面大旗,将朝堂上地方上九成的官员都卷了进去的话……
“而且,更关键的是,明朝朝廷已经没钱了。”赵匡胤说出了自己的判断,“天灾和民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招抚,但是大量饥民都降而复叛。这还是次要的,问题是,他们还能给边军等各地军队发军饷吗?”
赵德昭迅速道:“儿子记得,前面就讲过,明朝收不上税也发不起军饷。”
得,这是一个定论了。那么,发不起军饷的朝廷,还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吗?以及,还能保证军队将领的忠心吗?
内地的边军因为没有军饷而哗变投入义军,这是一个问题;但是,更可怕的是,边军——挨着后金势力范围的那些边军,他们是不是也会因为没有军饷而哗变?
【而皇太极在与明朝打太极,尝试议和拖延时间的时候,后金与明朝的战争确实暂停了。同时,皇太极还处理了一番蒙古部族的事情,他趁着机会再次讨伐了一番内喀尔喀[注],稳定了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