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谁都没想到。
全面战争的来临。
会是如此突然。
就在李牧。
满世界搜寻李恪与白那衣女子。
二人的踪迹之时。
位于周朝京师的众封王。
对驻扎在京师城外的越军本部。
发起了突然袭击。
三十五万大军。
以靖王麾下的五万北地狼骑为先锋。
不过一个时辰。
便拔除了越军。
布置在京师外围的所有前沿哨所。
待消息传回越军本阵之时。
三十七万大军。
已经兵分两路。
欲要化为铁钳。
将越军全部合围。
此刻。
越军本阵。
一片骚乱。
中军主帐内。
时任伐周总帅的赵羡风将军。
目光凝重。
看向桌面的地图。
一语不发。
而他面前。
十几位越军高级将领。
则已是吵翻了天。
而就在这时。
营中突然响起一声质问。
“赵帅!”
“周朝大军离我军本阵不足五里。”
“大军兵分两路。”
“欲要将我军合围困死!”
“如此紧要关头!”
“您却一语不发!”
“兵马也未曾调动!”
“是为何故?”
话音落下。
纷乱嘈杂的大营内。
顿时没了声响。
所有将军。
都在此刻闭上了嘴。
齐刷刷向大帐门口看去。
只见。
说话之人。
乃一黑甲将军。
面庞白皙清俊。
剑眉星目炯炯有神。
年纪看上去不过二十来岁。
而赵羡风。
闻听此言。
也把目光转向了台下的黑甲青年。
先是上下打量了一番。
然而。
当他看到。
这青年的胸甲上。
那以金粉描绘的神龙升天图时。
赵羡风的瞳孔微缩。
心中更是巨震。
急忙跪地拱手道:
“庆...庆王殿下圣安。”
“末将不知您大驾光临。”
“未能亲往迎接。”
“死罪!死罪!”
见赵羡风跪地请罪。
这名为庆王的青年。
脸色总算是好了些。
只见他烦躁的摆了摆手。
随手将腰间的盘龙宝剑。
扔在了帅位旁的兵阑上。
而后也没搭理跪地的赵羡风。
径直走向帅位。
大大咧咧的坐了上去。
翘起二郎腿不悦道:
“请罪的话就不必了。”
“本王可担不起。”
“赵帅是何等的汉子?”
“朝廷连发十几道诏书。”
“催促赵帅进兵。”
“可您却置若罔闻。”
“赵帅,您可真有种啊!”
庆王眼中透出一丝寒光。
意味深长的看着跪地不起的赵羡风。
而后者。
此刻已是汗流满面。
他紧张道:
“请王爷恕罪。”
“末将并非抗命不尊。”
“实为虎符未在末将之手。”
“故而...如此。”
“哦?还有这等事。”
“罢了,此事暂且不提。”
“如今大敌当前。”
“由本王接替指挥。”
“打赢这一仗再说别的。”
“赵帅对此可有意见?”
庆王坐起身。
瞟向跪地的赵羡风。
面对他的要求。
后者哪敢说个不字?
这位爷可是个狠人。
身为先代越王的第十一子。
自小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
离开京师投身与军队中历练。
而更令人佩服的是。
十年前。
庆王不过十六岁。
便敢只身北上。
化妆改名加入梁国军队。
与大周厮杀。
三川河血战。
北原之战,望海城攻防战。
都有他的身影。
一路从小兵。
打到将军。
可谓是沙场滚过好几回。
上过刀山火海的男人。
别看才二十多岁。
但在场的将军。
与他的行伍经验比起来。
还真是嫩了点。
包括赵羡风。
不过他这时候。
却是有点忧心。
庆王接替指挥权。
这自然是好事。
也没人敢有什么异议。
毕竟天子剑都带过来了。
谁敢不服号令?
可是。
李牧那边要怎么办?
“哎,罢了!”
“不想这些了!”
“本来就要打!”
“庆王来了也好!”
赵羡风摇了摇头。
不在想那些政争之事。
仔细的听起了庆王的安排。
“这位将军怎么称呼?”
“身居何职?”
“可敢领兵于此隘口狙击敌军?”
“哈哈!自然敢!”
“殿下请放心!”
“只要末将还活着!”
“北贼一个也别想过去!”
庆王的安排十分熟络且效率。
没过一会。
帐内的十几名将领。
便分配好了任务。
此刻帐中只剩下了庆王及赵羡风。
“王爷。”
“兵分三路。”
“是否有些太过冒险?”
“您布置在两翼的迎击部队。”
“不过万人尔。”
“对方两路军团可足足有十五六万之众。”
“如何应敌呢?”
赵羡风十分担忧。
认为庆王的安排太过冒险。
封王们以钳形攻势。
兵分两路。
欲将越军合围。
而庆王对此的应对策略是。
派出两支小部队。
于隘口死挡。
借着这时间。
集中优势兵力。
于正面突破。
听起来很简单。
但却非常冒险。
倘若阻击部队未能拖延住敌军。
待到封王的部队会师。
那他们就只有被围歼了。
而且。
对于越军而言。
封王们的兵力部署。
以及总兵力。
他们也不知道。
万一封王正面部署重兵。
那他们岂不是一头撞在了铁板之上?
然而。
对于赵羡风的顾虑。
庆王自是明白。
然而他却没有过多解释。
回头拿起盘龙剑。
哈哈一笑道:
“管他的!”
“随本王上阵!”
说完。
庆王一脚将桌子踢翻。
大步走了出去。
于此。
周京之战。
正式拉开序幕。
周朝京师。
地理位置靠近南方。
气候湿润。
四周地形。
以湿地沼泽居多。
而靖王统帅的大军。
在开战之前。
尽屯与京师南门外。
与越军前沿哨所。
相距不过十里。
而此刻。
在拔除了越军前沿哨所后。
靖王将大军分成三股。
左路军由他的左膀右臂信王主掌。
总数为十万多数以骑兵为主。
目的在于快速包抄。
将敌军合围之后。
在将其分割。
至于右路军。
则为其他封王们的杂牌部队。
简单来说就是炮灰。
来引越军分兵的靶子。
左右路呈钳形。
向越军主阵两方包绕前进。
而靖王则统御剩下的十七万大军。
向前缓步推进。
看样子。
是要把越国主力。
在此尽数歼灭。
率先接敌的是位于右路的信王所部。
他们与羊肠道。
撞见了越国狙击部队。
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这羊肠道。
乃是包绕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