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成的彩瓷叫釉下彩;只是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元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釉上彩绘瓷历史久远,在北齐武平六年范粹墓就曾出土相当精美的白彩绿彩器,在许多晋青器上也能看到赫彩点饰。其后宋代磁州窑又将这一工艺技术发扬光大,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旷世杰作。金至元代磁州窑红绿彩开创了明代五彩瓷的先河,到了明中、晚期的成化、嘉靖、万历时期,五彩瓷的制作达到了极高水准。但是真正精细且又具有美感的彩器仍要数清代康、雍、乾三朝的五彩及粉彩器了。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以制作工艺的精巧细致而论,还是以作品的绘画技艺来评判,都应是雍正粉彩器略胜一筹。珐琅彩器名重一时,屡创天价,也是稀世之珍。
我很早开始就向往着陶艺课了,大一没能选到修读这门课感觉很遗憾,这个学期开始两个月之后,我终于迎来了陶瓷绘画课,经过两个星期的陶艺绘画课的上课过程,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对陶瓷绘画开始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理论方面首先是技法,其次才是创造力。第三个星期的操作都是围绕技法的。所以我想总结下在技法方面我个人认为比较重点的几点。首先,我觉得是耐心。在这个礼拜的操作中,无论是磨颜料,画草稿,描图像,我都显得缺乏耐心,总是在做了一点点之后觉得没有达到自己预想中的效果或者说没有手感,就开始失去兴趣,失去耐心。这是我在以后的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陶瓷绘画的时候一定要有着十足的耐心。
我之前看到视频里的制作过程感觉做的还挺简单,可是当自己真正着手去做的时候,有时候又觉得无从下手,不仅是要动脑思考,还要把握好感觉。
我在描画圆盘的时候,前面太过于细心,以至于后面已经完全没有时间来细细描写,所有有点画毁,至于马克杯也是时间不够,原本定下来两个草图,因为时间不够,便擦去了一个,只留下了仕女图,一个上色特别简单的侍女图画。
三个星期的学习是很短暂的,总觉得时间或多或少有些不够,但是经过这短短两个星期的学习我的收获还是很丰富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些对于我们设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值得深思的。
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从而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小孩子都喜欢捏泥巴,但那在大人眼里来看那可能就是些无意识的玩闹而已,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性才有了对创作的渴望。记得年幼时常常会在河边上的沙堆里和小朋友们在那嬉戏玩闹,我们用取自自然的产物来进行我们的小创作。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可能就是在小时候养成的吧,虽然自己当时并不知道那是艺术,仅仅认为是种天性的解放和快乐。我慢慢对陶艺有了一定了解。陶艺是一门集艺术审美,设计,动手能力于一身的科学,陶艺科学能静心,能审美,能设计,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
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样貌繁多,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陶瓷艺术一直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也由于传承年代久远,技术不断更新,加上历经朝代更迭,不同民族性与生活方式影响了中国陶瓷的发展方向,若要加以分类,就非单一条件所能完整涵盖,所以有人以年代、用途、釉色、技巧或是产地来加以分类。
随着朝代及制陶技术的演进,陶瓷品在人类的生活中已不再只有实用的价值,同时因为文化的演变,陶瓷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文化,多样化的风格及不同的型态用途,所代表的是人类审美观及生活品质的改变。
总之,我绝对没有后悔过选修这门课程,我觉得它十分有趣,像是高压学业下的一股清流,能静下心来学习,能给我一个快乐的地方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