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炳文被朝廷押送回南京待审,通州的所有防务暂时由平安负责,虽然不知道这是谁出的主意,但显然是皇帝同意了的,为此朝会还经过了激烈的争论。当然,押回耿炳文之前还是出现了一点波折的,那就是朱允炆准备御驾亲征,朱允炆做梦都想不到做出这一决定居然是受一个太监的一句话,这是几天后才发生的事情,现在我们回到当下。
朱允炆毕竟受儒家思想的观念左右,而且黄子澄还是朱允炆的老师,所以齐泰、黄子澄,被关押仅仅了两天就朱允炆给放了出来了,以戴罪之身继续参政,这令一些武将们心中着实气愤,纷纷上奏朱允炆要求重办二人,但朱允炆却将这些奏章留中不发,不予理会。
二人虽以戴罪之身参政,但朱允炆却没有对二人有任何不敬,在朱允炆看来,战事不顺只能说明武将不中用,与出谋划策的人关系不大,更何况很多命令都是自己下达的,所以对二人仍是礼遇有加!
二人出来后第一件事就是上书要求裁撤耿炳文,另换大将前去,这一要求立马令很多武将强烈反对。
说耿炳文不行,笑话,耿老将军可是开国功臣,虽然暂时失利,但谁还没个打败仗的时候,至于说耿炳文有投降的意思,去他娘的吧,谁放着好好的开国侯爷不做去做那掉脑袋的生意。
在众人的强烈反对下,朱允炆也有些摇摆不定,在最关键的时刻还是我们的曹国公出马了,李景隆上书的大体意思是:朱棣很厉害,确实很厉害,我打不过他是因为我能力不行,因为我练兵练的多,但经历这种战场厮杀场面太少,所以我败了。
但是耿炳文却肯定能打得过他,因为在太祖打天下的后期,耿炳文与朱棣也多次合作过,所以两人彼此之间的战略都熟悉的很,即使耿炳文因为地形不熟,一时间吃了败仗,但也不会一直由朱棣压着打,更何况耿炳文的军力是朱棣的好几倍,对于一个优秀的良将来说,足够的兵力就可以战胜一切不利的条件,而耿炳文却守着通州既不进也不退,明显是在待价而沽,想给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所以陛下应该立即裁撤耿炳文,换个可信的将领前去接替他。
朱允炆看到李景隆的奏章,顿时下定主意,是啊!让九江练练兵还行,但让他去与常年征战的朱棣对战确实是难为他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九江的本事在于练兵,而不善于打仗。
但是耿炳文却不同,因为他的侯爵是实打实的战功而得来的,所以,耿炳文兵力上的优势对战朱棣怎么着胜算也得七八成啊,难道耿炳文确如九江推测的那样?
朱允炆本来也想换了耿炳文,但一时之间却没有合适的将领代替,思来想去不觉有些头疼,索性放下政务打发了身边的太监独自往御花园走去,边走边想,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到皇宫边墙,忽然听见几个尖细的声音在讨论着什么,朱允炆走近一听,却是一些太监在议论军政,朱允炆不禁勃然大怒,这些个阉人竟敢背后妄议国政,真是岂有此理,正待发作,却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说道:你们不要在这瞎议论了,陛下最忌咱们这些奴才议论国事了,更何况陛下乃罕见的圣君,岂会灭不了一个区区的朱棣,要我说若是陛下御驾亲征,别说一个朱棣,就是十个一百个也不是陛下的对手。
朱允炆刚刚迈出的脚步在这一瞬间又落了回去,“御驾亲征”对啊,我怎么没有想过要御驾亲征呢,要是朕御驾亲征,将士们肯定卖命啊,此仗何愁不胜。
朱允炆因解开心中的烦恼心中大好,随即将小胜子叫到自己跟前,看到小胜子消瘦了许多不觉有点后悔,这小胜子虽说当初犯了罪被自己罚到这里做事,但是小胜子却无时无刻不在维护着自己,想到此,朱允炆对小胜子温和的说道,小胜子,朕罚你来这里劳作忏悔,你可知道自己错了?
回陛下,奴才知道自己错了,奴才不该借着陛下的宠信收取那些银子,这些时日奴才无时无刻不在反思,奴才是个阉人,要那些银子有何用,奴才这段时间整日里想念着皇上,若是能再回到皇上身边服侍,就是给奴才一座金山,奴才都不稀罕。小胜子也精明的很,绝口不提杀死宫女的事情。
呵呵,好你个小胜子,不过也难为你了,收拾收拾,明日回御书房当值吧,朕先不给你职务,先看看你的表现吧!
啊?陛下,,,奴才谢陛下,小胜子将头磕得砰砰作响,不一会额头便青紫一片!
行了,朕先回去了,你收拾完了直接来御书房当值吧!
奴才遵旨,奴才恭送陛下,小胜子在低头的一瞬间眼角闪过一丝阴霾,好你个朱允炆,我自小进宫就伺候你,十几年来任劳任怨,你却为了老陈一句话就将我打发到这里这么久,今日幸亏被我瞄到你在墙角偷听,我才灵机一动想出这句话,要不然你会想起我吗?
哼,不切实际的家伙,就你也能打过燕王,做梦去吧,你不去还好点,你若去了燕王会胜的更顺利。还有老陈,你竟敢陷害老子,老子报仇的机会来了,哎呀,得赶紧想个办法把这个消息送出去啊,不过也真奇怪了,每次自己出宫送消息另一路的人都能马上找到自己,也不知道那一路是干什么的!
朱允炆回到前殿后立刻召集齐泰、黄子澄、李景隆、徐辉祖等人进行讨论,除徐辉祖强烈反对外其他人都赞成御驾亲征的策略,皇帝都去了谁还敢不卖命,况且大明江山就是马背上打下来的,作为大明朝的第二代新君,岂能不会打仗,于是次日早朝此事顺利通过,这得多亏了那些武将们,因为武将喜欢打仗啊,更何况还是随王伴驾,这要是在皇上眼皮底下立了功,那就真的可以封候拜将了,于是武将们一个个像是打了鸡血似的仿佛要吃了那些不同意的文人,满嘴吐沫星子的在朝会上狼嚎,最后,朱允炆拍案定议,大军三月十五出发通州,命锦衣卫先行探路,并联系各地锦衣卫确保皇上安全,兵部又从河南、湖南、湖北等地调兵,再加上守卫京城的禁卫军,总共人数30万,因为北方的军队朱允炆不敢用,所以只能从南方调兵。
户部又征集粮草辎重,民夫50余万,押送粮草先行赶往通州,因明初刚刚结束战斗,百姓们一看战争复又重来,一时间整个中原大地为之惶恐,土匪、强盗肆意抢掠,各地前期与朱元璋争天下的潜伏势力都蠢蠢欲动起来,朱元璋辛苦几十年打下的大好局面被朱允炆轻松改变。
朱允炆此番也是下了血本,报着必胜的信心打这一仗,以至于对上奏的这些事情都不管不问,就连云南易主都不去理会,专心及紧张的等待着出征日期。
通州城,在耿炳文走后,平安在景清等人的催促下又向朱棣进行了数次征伐,但每次都以战败收场,而且死伤无数,这令平安非常沮丧,自己和名将之间还是有着巨大的差距啊,平日里被人们的吹嘘声捧的自己有些忘乎所以了,以至于耿炳文被带走的那一刻,平安非常兴奋,自己终于可以挑大梁了,大明朝属于自己的时刻来了,一个公爵,一个侯爵都不能啃下的硬主若是被自己打败,那么朝廷的封赏自然不言而喻了。
但是,想法很丰满,现实确很骨感,朱棣不愧是能抵挡北元骑兵的战神,自己无论如何变换战术和阵型都能被他轻松击破,而且朱棣身边围绕的悍将也实在厉害,就说那个杨烈,不仅带兵打仗是位好手,个人的勇武恐怕也是当世第一,有好几次自己不顾伤亡将朱棣困住,都是此人赶到,以至于自己失去了很多斩杀朱棣的机会,哎!这仗再打下去胜负真是难料啊!
朱棣这边也不好受,好不容易拉起来的队伍,死伤已经近三成,朱棣是一个十分爱惜将士的主,更何况没了兵还如何与朝廷作对,如今已经到了三月份,天气已经开始变暖,战局对自己越来越不利了。
世子的辎重已经快跟不上了,上次就已经向全城借粮了,虽说借来不少,但到底是杯水车薪,战争打了两年自己存的借的那些家当早已经打光了,这还包括缴获朝廷的那些战利品,否则根本撑不到现在。
大帐内,众人都是一筹莫展,要说打仗,这些人都是能手,但要让这些人讨论粮草这些事众人都想不出策略来,沉默了半柱香的时间,杨烈看众人都是一脸忧虑,心道:好不容易将战局打到现在,可不能丢了士气,不得已了,看来只能出此下策了,便站出来道:王爷,虽说我们粮草辎重有些不接,但是战事打到现在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从最初的几千人起兵,南军追着我们打,到现在王爷麾下仍有数万精兵悍将,而且还可以和南军数十万大军僵持不下,我们已经向胜利迈进了一大步,战争持续了这么久,南军虽以一国之力供给,但经不住数十万大军的人吃马喂啊,相信南军现在也为粮草犯愁,现在拼的就是耐力,大风大浪都过来了,这小小的阴沟岂能难住我们。
不错,杨将军说的对,不行就去附近的村庄和县衙去抢他一票,活人还能让尿憋死了,朱高煦第一个站出来说道,这段时间,朱高煦和杨烈相处的非常好,自从上次朱棣向朱高煦透露出世子身体不好一事,朱高煦心思开始活络起来,朱棣身边的文官自己不屑于理会,而且自己跟他们也尿不到一壶去,那么只有笼络这些武将了,再加上杨烈为人亲和,所以在朱高煦看来,若是将杨烈拉拢到自己阵营,那么将来就会是自己的一大臂膀,是以朱高煦不论场合不论观点的支持杨烈。
我儿需谨记,我们打的旗号乃是奉天靖难,若是那样做岂不和土匪没有两样了,就是弄到粮食民心也丢了,得不偿失啊!
王爷所言乃是正道,杨烈虽然面子上与朱高煦友善的很,但心里确是避而远之,将来皇储之争死伤多少人,杨烈作为后世之人还是非常清楚的,但是现在战局焦灼,而且既然朱高煦向自己伸出橄榄枝,那么自己也不好热脸打人家冷屁股,所以杨烈只好接着朱高煦的话往下说,我们属地有限,如今之计,只能向属地内的大户征粮了,可以向他们说明,我们已经将北平属地内的大户全部统计好了,并且已经告知南京,这些人不止一次的资助过我们抵抗南军,若是我们败了,恐怕朝廷也不会轻易放过他们,但我们若是胜了,将付出两成的利息,期限为一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借我们一百石粮食,那么一年之期到了,我们就归还一百二十石粮食,借据由王府开出,加盖王府大印,这样一来北平的这些大户就跟咱们绑在了一起,若是我们败了,朝廷最后也会算他们资敌之罪,反之,将来王爷打下天下还会赖他们这点粮食不成。
哈哈,好啊,这主意真不错,本王乃是奉天靖难,烈哥儿就是上天派下来助本王成事的,每次本王遇到难事你都会为本王排忧,从最初的王府解围,再到后面的火药退敌、冰封北平,不仅数次救本王于危难,又两次在不可能的情况下救出你父亲,烈哥儿不仅忠孝有嘉,而且智计良多,本王若能成事,你当排在首功!
众人听到朱棣的赞赏也都露出佩服的神情,就连丘福这种老资格的将军在和杨烈共事这么长时间,见识到杨烈的为人后也慢慢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王爷过誉了,只是此法虽然说着可行性极高,但知易行难,应当派遣妥善之人前去征粮以免引起那些大户不满,到时候就得不偿失了!
嗯,是得找个妥当的人去,烈哥儿,依你看请王府长史负责此事如何?
这个,,,,王爷做主就好,卑职没有异议,杨烈一脸尴尬。
哈哈,众人都露出会心的笑意,杨将军再有本事,碰到老爹出马也得乖乖认怂啊。
朱棣也觉得此事有趣,儿子出策,老子实施,确实有意思,这样,即刻传令世子,命他与文和还有道衍三人妥善挑选此次人选,务必将此事办的圆满,这些个大户,平日里本王保他们富贵安乐,如今本王有用得着他们的地方,若是有人趁机闹事或是敷衍本王,让他们不要客气,去吧。
传信兵领命而去,众人就战事又进行了一番讨论后,忽听的传令兵求见,朱棣接过密奏一看,上书王爷亲启几个大字,打开一看连朱棣也不禁仰天长笑,随后众人一一阅览,原来密信是赵旭送来的,信的内容聊聊几句“建文忧虑战事焦灼,已定好三月十五御驾亲征,请王爷早做准备等等”。
另外还带来几句口信,报信兵低语向朱棣叙述,大意为:徐增寿已联系朝中几位大臣为朱棣效力,上次耿炳文事件就是由这些人力荐成功,其中李景隆出力最大,此次建文准备御驾亲征,众人因知道朱允炆的军事才能所以未阻拦,望朱棣早做准备。
众人都看过后,有人欢喜有人忧,喜得是若是此战胜了,可以省去很多战争和伤亡,直接奠定胜利的基础,可以说此战乃是决战。不过毕竟是皇帝御驾亲征,南军肯定卖命厮杀,这仗不好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