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达特并不是这里的人,他的家乡是在尼罗河三角洲的米努夫省。
他之所以会千里迢迢来到明亚省,主要是因为,他的的叔父来这里需要拉货经商,而他只是跟着自己叔父学习罢了。
却不料,在到来途中被英国人截住了,并且以各种理由扣押了这些货物。
多方面压力下,自己的叔父郁郁而终,远离他乡的萨达特,被这里的好心人给收留。
正因如此,萨达特很感激这里的村民,同时对英国人充满了仇恨。
他发誓,只要能驱逐英国人,即使是与恶魔做交易也可以。
这份觉悟让萨达特忘记一切,无视任何危险与风险。
这份异于同龄人的觉悟,让萨达特经常性去冒险,独自一人去侦察英国人的营地。
由于他只是一个孩子,因此并没有被英国人所怀疑,只认为他是一个贪玩调皮的孩子罢了。
却不料,他将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用纸和笔,仔细地画了下来。
他认为有朝一日,自己所画下来的内容,能够给驱逐英军带来巨大帮助。
在某日晚上,他做了一个梦。
一个奇怪的梦。
那是一股红色的风暴,从那片死亡沙漠中出现。
当他从梦中惊醒时,梦中的记忆依旧清晰可忆。
信奉着伊斯兰教的他,不禁猜测,这是否真主给予自己的某种暗示。
‘难不成,真主将会从沙漠中,派遣拯救埃及的天兵?’
这个想法从萨达特幼年的心态中浮现而出。
然后,在两天后,他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在那片死亡沙漠中,出现了一支神秘军队。
这一消息立即让萨达特的心悬在了半空。
他已经初步认定,这就是真主派来的拯救埃及的天兵天将。
可当他小心翼翼地来到这支军队边上,并仔细观察他们时,心中却多了一丝疑惑。
这些真主天兵,似乎不信真主啊。
因为他们身上特征,与《古兰经》描述中的大径相庭。
这份不同让萨达特的心,跳得跟大杆子使劲撞击城门一样,不但不均,还一次紧似一次。
可随着他的两天时间观察,萨达特开始发现这支沙漠军队的不同。
他们不单没有掠夺和欺负村子里的人,甚至会派出一些小队,帮助当地村民。
而且,更让萨达特刚到惊讶且不可思议的是。
这支沙漠军队的士兵,在与村民买东西时,是会给钱的。
这简直就是奇闻。
在萨达特心中,军队士兵买东西,压根就不存在给钱,能不打你一顿就很不错了。
三天后,萨达特做出了抉择。
他决定找上这批军队,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到他们身上。
经过一番不算太复杂的交接后,他见到了这支军队的领导者。
一个很高大的男人。
这个男人给他的感觉,是严厉、粗犷和坚定。
这样的感觉,如一座大山般,让萨达特感到了无比安心。
于是乎,他自动请缨,希望可以给他们带路。
只要能够驱逐英国人,他愿意付出一切。
他的真诚,换来了科涅夫的认可。
萨达特所提供的情报确实有用,但并不完整。
这三天时间里面,除了休整部队之外,科涅夫还不断派出侦察班去侦察这附近的情况。
除了最近的一个3000人英军阵地之外,其他地方也同样有不少英军阵地。
萨达特所提供的,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但对科涅夫而言确实能提供帮助。
秉着谨慎小心的作风,科涅夫先派人按照萨达尔的路线去侦察一番。
然后,得出更为准确的情报后,科涅夫便做出了战术安排。
在这段时间里面,他重新整理了自己的部队,一万六千人,科涅夫分出了七个团。
而负责此次进攻的,是三个团的兵力。
考虑到对方会增援,科涅夫只留下一个团驻守在指挥营地,其余三个团做好了打援准备。
战略部署完毕,第六纵队迅速行动。
由于要穿越沙漠,第六纵队基本将重型火力都留给了里夫共和国,而他们则轻装上阵。
这就导致,他们大部分武器都是以步枪为主,手榴弹就是最猛的火力。
但因为这是他们的袭击战,在摸清楚对方的布防之后,便以最快且不动声息的方式,占领了别人的哨站。
哨站占领之后,三个团兵分三路,开始朝着英军阵地摸去。
夜幕降临。
月黑风高杀人夜。
伴随着一声口哨,英军阵地四面八方突然间亮起了火光,三个团的兵力,以散兵方式发了冲锋。
由于是接着黑夜的掩护摸了过去,再加上对方的警惕性本身就不高,在发起冲锋时,双方只有区区的三百多米距离。
这三百米距离,瞬间就跑完了。
而这批英军,除了负责巡逻的队列之外,其他人都在睡觉。
突然爆发的战斗,让很多英军都在睡梦中被惊醒。
还没来得及拿枪,三个团的hong军将士就已经冲入进来,给他们招呼起了手榴弹或者子弹。
顿时间,火光四起,爆炸声不断。
三个团的进攻都是有序性的,该打就打,该冲就冲,绝不含糊。
当他们冲入敌军阵地,展开了近距离战斗时,第六纵队就更是大杀特杀。
他们可是跟法国人、西班牙人和德国人进行过战斗。
无论是作战经验,作战战术还是作战心态,都远在对方之上。
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优势在我’。
反观敌军,他们只是一批埃及殖民军,里面就有不少从其他殖民地调过来的殖民军。
他们打过的人,都是一些地痞流氓。
再大一点,也只是土匪山贼罢了。
可此时的他们,所要面对的,是一种身经百战,而且还经历过撒哈拉沙漠考验的钢铁之军。
最终,他们抗了三个小时,才被完全战败。
三个小时,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算是超水准发挥。
由于对方败得太快,以至于准备打一场‘围点打援’的战术部署来不及发挥作用就结束了。
对此,科涅夫立即做出下一步作战准备。
这三个团各自留下一个连打扫战场,其余人继续作战。
而原本埋伏在外面的另外三个团,也开始朝着各自面对的英军阵地前进。
这两个英军阵地距离有五公里远,人数不多,只有一千来人,而且里面多为伪军,刚一接触直接就崩溃。
一个晚上,通过偷袭的方式,实现了以最低伤亡的方式,击溃了英军殖民地的三个营地。
这个战绩对于还是小孩子的萨达特而言,是惊人的。
他开始领悟到一个真道理。
打仗,突然偷袭,打别人一个措手不及,战果竟能如此厉害。
战斗一结束,负责进攻的六个团迅速收集物资然后撤离。
这里的物资都很充足,正好能填补他们的不足。
暂时住在了第六纵队军营里的萨达特很不理解,为什么不继续进攻。
在他眼中,这支沙漠的神秘军队已经是战无不胜,因为他们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英国人。
对于这位有胆识的孩子,一位英国同志给他解说道。
“因为,我们所图谋的目标,更大。”
单单是两个军事营地,对他们而言毫无用处。
这支一万多人的第六纵队,最大优势便是他们的机动性。
他们没有城池,没有固定营地,稳定的后勤补给也没有。
但是,他们拥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对方不知道己方的所在之地。
敌明我暗,便是如此。
而且,一旦贪图这些无用功营地,必然会遭到英军的反扑。
毕竟他们可是击溃了敌军五千多人,这可不是小数目。
可惜只是击溃,而非全歼,一旦被逃跑的士兵回去报告,后续的事情就很难办了。
事实也正如科涅夫所推测的一样。
这三营地突然间失去联络,立即引起殖民地总督的高度警惕。
再联想起摩洛哥战役后,苏联的第六纵队进入沙漠不知所踪后,埃及总督立马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支苏联军队,来到这里了。
由于埃及是英国在非洲中,十分重要的殖民地。
特别是苏伊士运河在航运中的重要性。
因此,即使英国政府在1922年的时候承认了埃及独立,但军事力量依旧没有撤离。
也就是说,现在的埃及依旧在他们掌控之中。
为了平息埃及内部的独立势力,英国可是安排了五万多人在这里驻守。
为的,就是完全掌控埃及。
而这五万人,此时此刻正好派上用场。
埃及总督立马安排部队,前往那几个沦陷的地方发起侦察行动。
当他们的侦察连探索过来时,不出意外的,立马被埋伏在这一带地区的第四第五团给消灭。
侦察连的到来,证明了英国殖民者已经注意到了这里,如若不干净行动,主动权将会被英军掌控。
毕竟,对方是掌控着人数优势和物资优势。
科涅夫立即打开地图,他在上面看到了埃及的省会分布。
他们所在的地方是明亚省的某个不知名村落。
而明亚省的北方就是贝尼苏韦夫省,东方是红海省。
他们所消灭的,正是驻扎在明亚省的驻防英军部队。
由于明亚省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戈壁,因此驻扎在此的部队并不多。
反观贝尼苏韦夫省,由于靠近开罗,发展程度并不低。
科涅夫的最终目标肯定是回苏联,要从埃及回去苏联,科涅夫能看到三条路可走。
第一条是进入红海省,然后北上,迅速往上突破,直接进入苏伊士省。
只要占领了苏伊士省,就可以控制苏伊士运河,然后通过运河进入地中海到黑海。
第二条是从自己所在的明亚省发起进攻,直接攻破贝尼苏韦夫省、法尤姆省,再进入开罗,然后在英国援军到来前,控制苏伊士运河,回去地中海进入黑海。
第三条,则是最坏的选择,那就是按照原来的计划,南下进入苏丹,穿过整个苏丹,再进入刚果金,与刚果金那里的部队汇合。
召集了军官们后,科涅夫与所有人进行了商讨,并且以投票决定接下来的走向。
在商讨中,大部分人都忽略了第三条,因为再一次南下,实在是太远了。
如果可以的话,穿过埃及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这样去做,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埃及带来解放。
于是乎,第一条和第二条成为了主要讨论方向。
第一条是最难的,因为这是要发起强攻,直接进攻城市。
第二条是进攻红海省,但这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因为红海省很大。
一番商讨过后便开始了投票,最终多数票是进攻开罗。
决定已定,第六纵队将要进攻开罗。
但是要怎么进攻开罗,则成为了他们需要讨论的问题。
最大问题就是兵力不足。
他们的一万六千多人,对付五倍于己方的兵力,多多少少都有点力不从心。
很快,萨达特又给他们带来了一份情报。
这是由贝尼苏韦夫省里面村庄的人,提供的情报。
他们都是被萨达特所说服的人,再加上对英国人的仇恨,自然很乐意给他们提供情报。
于是乎,科涅夫不费多少代价就知道了关于英军动向的情报。
在贝尼苏韦夫省处,已经有大量的英军集结,相信这是从附近调动过来的殖民军。
很显然,科涅夫的这支第六纵队,已经被英国人所知获,并准备发起歼灭性总攻。
既然如此,科涅夫定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做好了详细的战术安排。
从明亚省、贝尼苏韦夫省、法尤姆省再到开罗,是有两条铁路线。
顺着这两条铁路线进攻,就属于是直线进攻,速度很快,没有弯路。
但同理,顺着这两条铁路进攻,必然会遭到英国殖民军的进攻。
他们这一万多人,经不起太大的损失,属于是打一点就少一点。
所以,科涅夫做出了以下安排。
两个团的兵力,顺着铁路发起佯攻,四个团的兵力从红海省借道迂回,形成一个钳形攻势。
剩余的两个团则当任预备队,提供后续支援。
由于考虑到这场战斗不能拖太久,必须速战速决。
因此,科涅夫的战术安排是按照‘急行军’、‘夺城’、‘斩将’再‘败军’的思路规划。
开始急行军的分别是从铁路进军的佯攻第三第四团,与负责迂回的第五团、第六团、第七团和地八团。
战术部署完毕。
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