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一位让玛利亚记忆深刻的演员。
伟大,且充满了理想。
他自始至终都不是美国人,国籍上是英国。
然而,他在思想上更倾向于左翼。
原时空中,他在nazi势大的时候,出演了《大独裁者》,并在结尾的时候进行了抗议nazi的行动。
那是大胆的,同时也是伟大的。
一位英勇无畏的左翼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想法在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又因为在电影中称呼观众为‘同志’,最终被麦卡锡主义所迫害。
可即使如此,卓别林的成就依旧无人超越。
他注定是人类电影历史舞台中的巅峰。
看着这不电影,玛利亚心中有感而发。
她确实想去找到卓别林,并且与这位大师交流交流,至少留个签名也可以。
但考虑到自己的意识形态问题,一旦与卓别林接触,可能会让卓别林被人攻击。
若真是如此,自己的行为恐怕会害惨对方。
无奈之下,她只能向旁边的邀请者大力赞誉这部电影,喜欢之情毫不掩饰。
但内心深处,已经有了决定。
终有一天,她要邀请卓别林来苏联,加入到他们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面。
随着电影的结束,玛利亚继续应对方的邀请。
这人她没见过,但这个人的身份比较特别,他在美国的党派中属于民主党。
此次邀请,正是代表着民主党而来。
然而,在邀请玛利亚之后,他便道出了自己的另外一个身份,罗斯福的对外窗口。
自从罗斯福残疾之后,他便无法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去了解外部情况。
一开始,他只能依靠妻子对报纸上的内容阅读。
尔后,便是儿子在外的听闻。
他们二人确实给罗斯福重新了解到外部情况,但他们二人的能力终究有限,所能接触达的内容都是片面的。
所以,这位面容消瘦的民主党人,成为了罗斯福的对外窗口,
他会给罗斯福收集到更多的情报,更多的内容。
而他也会完完全全忠诚于罗斯福。
这不是君臣之间的忠臣,而是带着尊敬与敬佩的心甘情愿。
面对这个罗斯福秘密顾问,玛利亚还是忍不住,表示出自己的希望,她想看望一下罗斯福。
对方犹豫了一下,便点头答应了。
虽说玛利亚不与卓别林接触,是担心自己会让对方受到迫害。
但与罗斯福见面则不会如此。
卓别林没有政治身份,但他有很广阔的观众人脉。
反观这些政治官员,在与自己交谈时,都是代表着自己的国家或者党派,全都是老狐狸了。
这就导致,与卓别林这样的人接触只会提前害了对方,可是与民主党或者共和党见面,那也只会被看作为政治家之间的外交见面罢了。
但顾问所考虑到的并不只有这些。
他心中仍有担心。
担心罗斯福的身体状况,会被对方识穿,然后牢牢抓住,将其作为威胁,以此来胁迫罗斯福。
该是看穿了对方的忧虑,玛利亚轻轻拍打着对方的肩膀,笑道。
“如果你担心我会害了富兰克林,那你大可放心,我很早之前就知道罗斯福的身体状况。”
“对此,我不会抱有任何成见,也绝不会以此来危害富兰克林。”
顾问仍是带着担忧的神色看向玛利亚。
良久片刻,他点下了头。
“那么就请随我来吧。”
他稍微跟自己的秘书交代了几句之后,便带着玛利亚前往罗斯福所在的庄园。
这家庄园很朴素,与罗斯福家族的富裕程度有着格格不入的明显差距。
而且庄园所在位置略显偏僻,缺少了城市内的车水马龙,却多了一丝高山流水的清新感。
来到此处之后,顾问继续为玛利亚引路,踏入了直通庄园内的小石子道。
步入园内,正看见罗斯福坐在轮椅上,戴着一副厚重的眼镜,手拿着报纸,在他的左手便是一杯咖啡,仍有些许余热,飘起了缕缕青烟。
绿色的草地,白色的人,形成了一副简朴的油画。
似那梵高的向日葵。
这时,一位贤惠美丽的妇人从后面走出。
她来到了罗斯福边上,小心翼翼地给他揉动着双腿,然后又熟练地整理着桌案上的报纸。
当然,她也注意到了玛利亚两人的到来。
但她的目光只在顾问身上停留了一瞬间,便转移到了玛利亚这边来。
这位顾问她是认识的。
他是自己丈夫最信任且最重要的帮手,只不过那仿佛营养不良的面容让妇人略感不适罢了。
反而是顾问身边的女孩。
陌生,从未见过。
然而,却给她一种很微妙的感觉。
妇人本身就是罗斯福的青梅竹马,尽管妇人与罗斯福结婚前的生活过得并不算太好,但小时候的她确实是过着上层阶级的优越生活。
这份体验,让妇人接触到昔日的他国皇室。
而眼前这人,确实给妇人带来了这样的感觉。
然而这份感觉却与记忆中的雍容华贵有所出入。
那是一种强烈的矛盾感,让妇人感到了诧异。
莫非这女孩是某个国家的皇室?
对国际形势毫不了解的妇人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去猜测,而在她猜测的时候,罗斯福也察觉到有客人到来。
当他放下报纸时,第一眼便看到了玛利亚。
因为在他眼中,玛利亚所如此的特别,如此的与众不同。
还是那个样子,与第一次见面时并无二样。
这份别无二样,使得玛利亚变得更加独特显眼,犹如黑夜中的一抹光亮,让人无法挪开眼睛。
而且别无二样也不仅仅是样貌,还有心态。
依旧是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充满理想,似那‘初心不改’的神态。
有那么一瞬间,罗斯福心中出现了羡慕。
但他很快就平复了心情。
在这里,他只想以最热情的方式欢迎玛利亚的到来。
带着爽朗的笑声,罗斯福放下手上的报纸,招呼二人过来坐下。
妇人也很乐意看到自己的丈夫能有如此笑容,她向顾问与玛利亚点头示意之后,便回到后方,为二人端来了新的茶杯。
“看样子,你的精神状态还不错啊,富兰克林。”
意识形态上,二人并不相同。
可在人际关系上,他们是十分亲密的朋友。
特别是在罗斯福最黑暗的时刻,玛利亚的信给予了他极大的精神支持。
这份支持,让罗斯福铭记于心。
那是异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是最纯粹的友情。
不久前,他就知道玛利亚会到来美国。
在得知玛利亚要来的时候,罗斯福便思考过这里面的目的。
他能看出苏联的工业底子很薄,而且被英法进行了经济封锁了,以至于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处于极其困难的阶段。
而这一次到来,其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与美国进行市场交易。
尽管威尔逊已经不在了,但他所留下来的方针依旧保留下来。
其主要方针有两个。
一个是国际联盟,一个是自由贸易。
国际联盟成功了,但没有完全成功,毕竟在孤立主义的大环境之下,美国很难参与进去。
但自由贸易就不一样了。
美国人不愿意加入国际联盟,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国家参与到欧洲的各种大事件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所留下来的记忆是深刻的,十万美国健儿永远地留在欧洲土地上。
但自由贸易就是单纯的生意。
你可以来我们这里做生意,而我们也能去你们国家里面做生意。
这是美国所希望看到的情景,毕竟对他们而言,只要双方市场放开了,美国就有信心凭借自己的工业能力,打垮对手。
而且这还不会涉及到欧洲那边的敏感战争,他们做的就是生意,自然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所以美国很欢迎苏联以谈生意的方式访问美国。
他们拒绝的,是以政治或者意识形态的方式到来,仅此而已。
这都是罗斯福所想到的事情。
当他知道苏联代表是玛利亚时,甚至还期待过对方会不会过来探望一下自己。
只不过这份期待他隐藏得很深。
没想到,玛利亚还真的来了,而且不是以官方身份到来,而是朋友的身份到来。
当她来了之后,罗斯福很开心。
脸上挂着的笑容,如鲜花般灿烂。
他连忙招待玛利亚过来,又让自己的儿子去庄园取几瓶自己珍藏起来的好酒。
玛利亚是喜欢喝酒的,这一点他很清楚,即使现在还处于禁酒时代,但小心点喝也没什么问题。
当然,他可是体验过玛利亚喝醉酒时的情景。
‘简直就是一个疯女人。’
他曾经如此地做出形容。
所以在吩咐自己儿子去取酒时,罗斯福又特意吩咐了一声。
“酒窖的第二层,有一瓶19世纪的低度数威士忌,你就拿着瓶吧。”
他儿子照办,立即到自己庄园酒窖里取酒。
在这期间,罗斯福向玛利亚问候了几句,但没有太多,毕竟不是官方见面,不需要太多繁文缛节。
直到酒的到来,罗斯福才将话题重心转移到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
这段时间中,他对玛利亚的来信很感激,因为在他心中,这是给予了自己对未来信心的来源。
对此,玛利亚脸色微红。
她还真没打算利用这些信来博得对方好感。
自从她知道罗斯福如历史中那样瘫痪之后,玛利亚确实难过了一阵子,并写了几封信,真心问候对方。
信中的内容多半是鼓励和支持,也有对这种病状的研究进程。
是的,自从生物部门成立之后,身为部门主席的安娜斯塔西娅,便将工作重心投入到两个方面。
一个是用来杀菌的抗生素研究,一个是针对各种疑难杂症的预防工作研究。
预防研究中,就有关于小儿麻痹症的相关内容。
奈何这种病状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也无法治愈,只能通过预防来杜绝。
她可是记得糖果爷爷的付出,只希望安娜斯塔西娅能成为苏联的糖果姐姐吧。
况且即使没有自己的信,玛利亚也能知道,凭借罗斯福的坚定意志,也能摆脱至暗时刻的困境。
正因如此,她才会以朋友的身份,给予了各种支持,建议与帮助。
但这份无心之举,却在罗斯福眼中,视作为双方友谊的象征,着实是让玛利亚有些不好意思。
在玛利亚快要把自己给羞得挖洞埋头时,罗斯福还把话题转移到坐在玛利亚身边的顾问身上。
他是罗斯福的左右手,同时也是罗斯福目前为止最重要的助理顾问。
“哈里·劳埃德·霍普金斯,他不单是我的主要助理顾问,同时也是在国内我最信任的朋友。”
名叫霍普金斯的顾问,带着友好的微笑向玛利亚这边轻点了头。
与罗斯福一样,霍普金斯同样有着身体上的疾病,不单是胃病,还有各种基础疾病,就连他的妻子都患有了乳腺癌。
得知此事之后,罗斯福便尽可能地给他们二人提供帮助。
在这样的关系之下,双方关系越来越融洽,甚至都分享自己的病情。
这种关系让玛利亚想到了一种人,病友。
这两人就是病友关系,同病相怜,使得友情关系更进一步。
当然这肯定不缺对方的能力,能够让罗斯福信任,霍普金斯绝对不是什么无能之辈。
就在谈话之际,霍普金斯聊起了现任总统柯立芝的各种行政措施。
他所奉行的,正是放任自由经济政策。
为了扩大市场,他更是大力推动美国的消费主义市场。
如此一来,便使得美国经济快速飞涨。
这一切的一切都似乎朝着最繁荣最进步的方向发展。
至少大部分美国人都是如此认为,就连霍普金斯也产生这种想法。
然而,在他说完之后,罗斯福却无奈地摇着头。
“现在会繁荣,不代表以后会繁荣。”
对此,身为他最忠诚的顾问与朋友,霍普金斯做出了反驳。
“你的担忧都是未知性的,可国内的繁荣却是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上升,富兰克林,你多虑了。”
对于朋友的反驳,罗斯福没有一笑而过,而是认真地指出这里面的漏洞。
例如大公司的垄断导致小公司难以生存,又例如对工人的剥削,导致工人购买力严重下降,迟早都会让工人们没有钱购买东西。
霍普金斯却认为,工人没钱的话,可以去银行贷款,反正贷款可以慢慢还,小公司也能以贷款的方式生存下去。
到后面,双方开始以各自的切入点,对现在的美国经济进行评价。
玛利亚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两人,尔后又把目光看向身边的妇人。
这位夫人表现得十分冷静,对她而言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既然见怪不怪了,玛利亚也就乐得吃瓜。
可吃着吃着,罗斯福就把矛头转移到自己这边来。
“玛利亚,如果以你的社会主义思想去思考,你觉得现在的美国经济,是好还是坏?”
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二人,玛利亚心中纳闷。
你们吵归吵,别把吃瓜群众也祸害了啊。